2007年08月31日
蘭卡威 - 上
上星期去蘭卡威玩了一週.
以前住新加坡時, 去馬來西亞通常只去新馬邊境的新山, 就像香港到深圳一樣, 週末去吃個飯順便看個電影啦, 最遠到過麻六甲, 不過麻六甲給我的印象跟台灣鄉下小鎮差不了多少. 這次度假選擇蘭卡威, 一則因為去其他地方我得申請簽證, 太麻煩, 二則蘭卡威是少數幾個馬來西亞景點我家老爺還沒去過的, 再說去馬來西亞還可以順道回新加坡看看.
抵達 Sheraton Beach Resort 時已近晚上八點半, 辦好入住手續後竟下起傾盆大雨, 酒店緊鄰安達曼海灘, 架高的兩層樓房一棟棟交錯而建, 房間內部從天花板牆壁到地板都是木造, 很休閒的感覺, 也很寬敞, 比現在住的香港兩房兩廳公寓還大一點, (搬到香港後我變成習慣性用我們的公寓來當測量房子大小的基準) 落地窗外是十分寬敞的大陽台, 陽台邊有大樹, 房裡有足夠的隱私. 安達曼海在蘭卡威的西側, 並不是島上最熱鬧的地方, 從機場來的一路上都是黑漆嘛烏的, 加上大雨, 我們只好在酒店用餐. Spice Trader, 顧名思義, 是香料較多的印馬菜. 因時間已晚, 只點了咖哩羊肉配印度麵包 Naan 和炒秋葵. 現做的 Naan 散發烤爐的火氣跟蒜香, 引人垂涎, 撕一小塊蘸上濃郁的咖哩羊肉汁送入口中, 慢慢咀嚼, 享受食材與香料融合的美味, 只能用滿足兩字形容.
雨下了一整夜到一大早才停. 這次請旅行社代辦有點失策, (也該怪自己家庭作業沒做好), 酒店地處偏遠不說, 還不包早餐, 我們以豐盛的迎賓水果藍果腹後, 在度假村內逛了逛, 安達曼海灘可供遊玩的沙灘不大, 海邊還沒有很多人. 天空藍得不得了, 空氣清新, 要了毛巾躺在樹蔭下躺椅上, 看天看海, 放空一下.
Kuah Town
下午去市中心. Kuah Town 在島上東南邊, 搭計程車晃了三十分鐘才到, 公路修得不錯, 路旁盡是農村景象, 田, 很多水牛黃牛, 矮房子, 跟泰國蘇美島的感覺有點像. 名為市中心, 卻不像想像中那般熱鬧, 可能地大人稀都分散了還是怎地, 一排排兩層樓房林立. 我們在街邊小店吃了些油餅roti canai 配咖啡和奶茶當點心, 三片餅加兩杯飲料共四馬幣約四十台幣. Kuah Town 很多免稅商店, 蘭卡威是免稅天堂, 菸酒香水進口巧克力一大堆, 還賣很多很多康寧餐具, Corning Ware, 幾乎每家商店都有, 且式樣與數量之多, 讓我有點不解, 不知是市場策略有問題還是真有那麼大的需求, 我很難想像當地人那麼愛用陶瓷器皿烹調, 也難以想像觀光客大量消費那麼沉重的商品. 此外車輛也很多. 因為汽車便宜, 在馬來西亞幾乎家家都有車. 晚餐時間路上突然多出很多人, 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的. 我們在路旁吃華式煮炒, 一條蒸白鯧, 馬來風光, 鹹魚茄子堡加一瓶啤酒五十馬幣. 採購了零食早餐便打道回府.
21:50 發表於 Around the World | 永久網址 | 留言 (0)
2007年08月30日
變老
香港中央圖書館在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正對面, 五樓的報刊室非常棒, 除了幾百種各類雜誌期刊, 世界各地的報紙都有, 而且還頗為齊全, 香港本地的就不用說了, 台灣報紙大概有十份, 聯合, 中時, 工商… 新加坡的海峽時報, 聯合早報, 德國的法蘭克福大眾報, 其他英文日文韓文泰文馬來文印尼印度西班牙文法文義大利文報紙等等一應俱全, 足以顯示香港國際化的程度. 下午三四點以後去還可看到台灣和新加坡當天的報紙, 隔日的舊報便移到四樓供借閱.
剛到香港住在跑馬地時因地利之便幾乎天天去, 腳程二十分鐘, 坐下來, 五六份報紙一看, 大半天也就消磨過去了, 還可定期補充八卦話題, 一舉數得. 經常去可以發現一些熟面孔, 讓我比較注意的是一群老頭子, 三四個人, 常霸佔住聯合報跟中國時報, 你看完給我我看完給他, 幾個小時都回不到報架上. 又愛大聲交談. 大聲交談可能因為耳朵不好, 不大聲聽不見, 還可以諒解, 不過怎不想想還有其他的人大老遠跑去也為了看當天的報紙呢. 有一次看到其中一位老先生桌上壓了兩份報紙, 老看他那樣, 實在忍無可忍開口問他可否 “借” 我看十分鐘, 他馬上說, 妳拿去, 我看完了. 喂, 不看為什麼不放回架上… 真可惡.
人老了是否真的變成什麼都不在乎了呢. 是因為像其他感覺一樣連羞恥心也遲鈍了呢, 還是一生經歷太多事情覺得不再須要遷就別人而可以我行我素呢? 每個人都會老, 有時看到少男少女才驚覺自己已脫離那種年紀很久了, 體重雖然二十年如一日, 只是脂肪重新分布, 不該大的變大不該小的變小, 出去玩我家老爺還連蹦帶跳, 自己落在後面氣喘如牛也趕不上, 對人對事的熱情漸漸消減, 以前總愛呼朋引伴, 現在會想別去打擾別人, 體會自己體力和心態的轉變大概是變老過程裡較難接受的事實吧. 不管怎樣, 還是得自我期許, 要盡量保持風度, 不要讓人嫌我為老不尊才是. 戒之慎之.
2007年08月27日
說話的藝術
這次回台北時, 有一晚和家人在誠品吃湘菜, 吃完老爸揮手叫道, 小姐買單. 老妹跟我對看一眼同時向老爸抗議, 他是男的啦, 還叫人家小姐. 那服務員頭髮剪得短, 掛副黑框眼鏡的臉顯得十分中性, 穿著白襯衫黑西褲制服的身上並無明顯特徵或首飾足以顯示他是女的, 老爸一副無辜狀, 我才在想, 以老爸的個性絕對會向 “小姐” 查證. 說時遲那時快, 那服務員拿著帳單過來, 老爸一邊掏錢, 果然開口, “你是小姐還是先生啊?” 那人微笑回答, 是小姐. 老爸說, 對嘛, 我看妳長得很秀氣... 那小姐高興得直說謝謝. 老爸邊指著我跟老妹繼續說, 可是我兩個女兒都說你是先生... 我們面面相覷糗到不行. 也不能怪我們認錯, 誰教這小姐把自己搞得雌雄莫辨. 要當面弄清楚對方性別稱謂可能言語上要很有技巧才不致太尷尬.
大姊還在台灣時有陣子我們與外公外婆住對門. 一天大姊的同學 H 來家裡玩, 正好遇見外婆要出門, 愛漂亮的外婆一頭銀髮梳得十分整齊, 穿戴優雅, H 得知外婆已七十多, 忙說, 哇, 七十多啦, 看不出來ㄟ, 保養很好嘛, 臉色很好看起來很健康. 老媽在一旁聽了也很高興, 哪知 H 繼續說, 不過也很難說喔, 我外婆以前身體也很好但是突然生病一下就死了... 哇哩勒, 大家眼前一陣烏鴉飛過...
在東莞工作時一個同事 G 以跳躍式思考著名, 說話常常前言不搭後語, 常得罪人而不自知. 有次聚會跟新進同事聊天, 看人家戴眼鏡, 隨口問人近視幾度, 那女同事直言是老花眼鏡, 一般人客氣一點兒應該會說, 不會吧, 妳才幾歲啊怎麼會老花, G 馬上說, old flower. 一語雙關, 空氣好像有點凝結. 另外有次我們同事聚會要拍照, 我沒啥興趣照團體照, 禮貌婉拒說, 人過了一定的年紀就不大喜歡拍照片, G 馬上接著說, 難怪很多人出殯用的遺照都跟實際年齡差很多... 喂...
一般人說話不重技巧可能只是令人不悅, 賣場銷售員如果不會說話可能做不成生意. 以前在新加坡剪頭髮, 我躺在水槽上, 洗頭的馬來妹邊洗邊對我說, 其實妳頭髮不像看起那麼多, 妳只是頭很大而已... 嗯, 謝謝誇獎.
幾年前到香港旅遊在金鐘太古廣場逛屈臣氏等朋友, 銷售小姐一路尾隨問我想買什麼, 我回答只是隨便看看, 她向我推薦一種天然植物萃取可加快新陳代謝讓臉色好看, 我說不用, 這小姐還一直跟著我, 一邊碎碎唸: “這不像一般化妝品只是讓妳外表好看, 吃這個會讓妳改善體質從內部散發自然美” 等等云云. 看我還是沒多大興趣, 她不死心繼續說, “妳一定喜歡玩到很晚喔?” “啊?” 我有點聽不懂她的意思, 她接著說, “妳一定生活不正常, 看看妳黑眼圈 那 麼 黑, 皮膚 那 麼 乾, 臉上細紋 那 麼 多, 吃這個會很有幫助...” 唉, 即使幽默如我常常自嘲, 面對這一連串的人身攻擊實在也笑不大出來, 拉下臉斬釘截鐵跟她說, 不用, 轉身走出商店. 我是招誰惹誰啦...
@#$%^...
2007年08月13日
台北鼎泰豐
前兩天請朋友在鼎泰豐吃飯. 我實在喜歡鼎泰豐, 每次回台北總要來吃一次.
曾被紐約時報評為世界十大餐館之一的鼎泰豐, 的確有它成名的理由. 拿招牌菜來說, 十八道皺折封口據說摔到地上都不會破皮的小籠包 (以個人經驗, 在台北吃了十幾次, 只有一次夾起一只小籠包但皮還黏在蒸布上破皮, 汁液橫流), 不論是原味或是蟹粉小籠, 皮薄料足湯汁飽滿, 夾起來呈水滴型, 放在湯匙上, 輕咬一個小洞吸出湯汁, 怕燙的可以讓湯汁留到湯匙上再享用, 配點嫩薑絲淋點醋將小籠包送入口中, 鮮美無比, 清爽不油膩. 其他食物口味不在此贅述, 蒸餃, 包子, 蛋炒飯, 排骨麵, 甜點… 總可以找到想吃的. 不過, 青菜豆腐各有所好, 食物的口味絕不是讓一家餐廳可以揚名國際的唯一理由.
就拿我常去, 忠孝東路四段的分店為例, 店門口十公尺外走道上就有小姐招呼客人, 一有客人上門, 店門口小姐立即上前招呼詢問用餐人數, 以對講機通知內堂領位小姐出來迎接客人並帶位, 客人坐定, 桌上茶水, 濕巾, 碗盤, 薑絲, 點菜單都已擺好, 服務員端小菜盤供客人選擇, 點好菜就可以開始吃小菜了; 不像在很多餐廳裡點菜後等個老半天, 點菜後大約五分鐘內一定會上菜. 稍加留意, 隨處可見鼎泰豐管理的用心.
以蒸點為例, 蒸籠和蒸籠裡墊底蒸布都潔白如新, 不像很多賣蒸籠點心的蒸籠蒸布油膩不堪; 酸辣度和濃稠度適中的酸辣湯料足, 紅白豆腐蛋花加翠綠葱花和黑胡椒粉裝在白磁碗中賣像甚佳, 湯碗邊緣乾乾淨淨甚少有湯汁痕跡或油手指印, 服務生均十分主動積極注意每桌客人用餐進度, 空出來的食器馬上被收走, 熱茶, 薑絲也隨時補充, 大堂經理經常用對講機提醒外場服務員 “要面帶微笑喔”, 所有的服務生似乎也都很有幹勁兒, 動作快速敏捷, 態度又好. 真的很少見一個餐廳裡這麼多的服務員服務水平準那麼整齊. 還有一個小細節, 大概也只有龜毛如我媽那種人才會發現, 這次結賬時我特別注意到, 櫃檯收銀機裡, 客人付的錢放在一堆, 另一疊全是新鈔供找錢之用, 所以找回來的全是新鈔. 有人可能覺得, 錢嘛, 可以用就好, 不過拿到乾淨平整的新鈔票再怎麼樣都比拿到破爛的舊鈔要舒服吧. 就是這些細節使得鼎泰豐可以每天門庭若市.
用餐完不妨也去使用洗手間. 簡約樸實風格石板牆的洗手間設有免痔沖水馬桶, 每隔間內牆上還有個 “流水聲” 裝置, 要如廁又擔心自己放水聲音太大的人, 只須按個按鈕, 就有人工流水聲出現來掩蓋其他聲音. 算是貼心的設計.
2007年08月08日
我的手機在哪裡?
八月號讀者文摘有篇文章發表了一項 “手機測試” 的結果 (The Reader’s Digest Global Mobile Phone Test). 這並不是手機功能比對的報告, 而是誠實調查的結果.
讀者文摘研究小組在 32 個國家各挑選一個人口密集的城市 (大多是該國首都)做實驗, 測試員兩人一組, 一人在該城公共場合遺留一支附有電話卡, 立即可使用的中等價位手機, 假裝遺失電話的測試員會在路人撿起電話後幾分鐘內打電話給該路人, 另一測試員則在附近觀察該路人的反應.
32個國家, 每國測試30支, 一共960支手機, 測試結果全球共654支手機 (68%) 被歸還, 前五名 (共七個國家) 有三個是亞洲的城市, 首爾, 孟買, 馬尼拉, 首爾歸還率90% 為亞洲第一, 孟買, 馬尼拉各為 80%. 全球排名第一的是2004年才加入歐盟, 全國人口不到三十萬的斯洛維尼亞 Slovenia, 在首都盧布爾雅那遺失的30支手機中有29支被歸還, 歸還率高達 97%.
這項測試發現幾個有趣的現象. 在印度孟買, 一位路人本想將在商店拾得手機據為己有, 商店主人卻召集了一群朋友利用同儕壓力迫使該路人歸還手機, 該路人告訴測試員, 不用人逼, 其實他本來就想歸還手機, 但面對測試員詢問為何他撿到手機後即關機, 他只能尷尬地笑笑逃離現場.
研究也發現, 不能盡信穿制服的人. 從阿根廷到澳洲, 全球共有六名購物中心保安警衛拾獲手機後偷藏起來若無其事, 香港銅鑼灣的那名警衛拾起手機後用紙包起來拿在手裡, 在面對測試員詢問時完全否認看到任何手機, 並要他去失物招領處掛失. 好消息是全球受測的警員將手機全數歸還, 包括巴西, 而一般人認為在巴西警員們普遍貪腐.
財富與誠實度間也沒有直接的關係. 在紐西蘭, 一位衣著時髦的中年女性撿起手機就走人, 完全沒試圖跟手機主人聯繫, 而巴西一個看來貧窮, 帶著三個娃的媽馬上歸還她在聖保羅公園撿到的手機, 她說 “我可能窮, 但我的小孩會了解誠實的價值.”
許多帶著孩子們的父母大都希望機會教育自己的孩子而歸還手機, 但在荷蘭阿姆斯特丹, 一個約十歲男孩撿到手機後央求父母保留下來, 父母本來似乎不同意, 但觀察員發現在小男生親吻母親臉頰後父母繳械首肯小孩將手機據為己有.
跟刻板印象不同的是, 誠實度跟年紀或族群也沒有直接關聯, 在墨西哥城一對七十歲夫婦撿到手機據為己有, 而紐約哈林區一位十六歲黑人在一群非洲裔美國少年陪同下將手機歸還測試員. 女人歸還失物的比例較男人高. 一般人因為自己有過遺失重要東西的經驗, 或是知道手機中通常存有重要資料而將手機歸還.
我想到幾年前我和我家老爺去南京玩, 吃完晚飯我們搭計程車回旅館取行李要去火車站, 在計程車上看到一支手機. 那時還只是男朋友的我家老爺拿起手機就收在褲袋裡, 我心裡還嘀咕, 這人也奇怪了, 自己高級手機兩三支還拿別人的爛手機, 一下計程車, 我家老爺就查看聯絡人, 信息, 已打電話等資料撥了通電話出去告知對方撿到手機, 希望對方聯絡失主, 可能對方本來以為是詐騙電話不太理會, 過了幾分鐘, 手機響了, 果真是失主打來, 請他們儘快到旅館大廳跟我們碰面歸還. 我當下稱讚老爺一番, 我說嘛, 你拿人手機幹嘛. 他回我說, 留在車上一定就沒戲唱了, 大陸ㄟ…
讀者文摘沒有在中國大陸任何一個城市做本項測試. 以下是測試結果, 看看你在哪裡:
97% - 斯洛維尼亞盧布爾雅那
93% - 加拿大多倫多
90% - 南韓首爾
87% - 瑞典斯德哥爾摩
80% - 美國紐約, 印度孟買, 菲律賓馬尼拉
77% - 匈牙利不達佩斯, 克羅埃西亞札格拉布, 捷克布拉格, 芬蘭赫爾辛基, 波蘭華沙, 紐西蘭奧克蘭
70% - 巴西聖保羅, 法國巴黎, 德國柏林, 泰國曼谷
67% - 義大利米蘭, 墨西哥墨西哥城, 瑞士蘇黎世
66% - 英國倫敦, 澳洲雪梨
60% - 西班牙馬德里
57% - 俄國莫斯科
53% -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莉絲, 新加坡, 台灣台北
50% - 葡萄牙里斯本
47% - 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 荷蘭阿姆斯特丹
敬陪末座
43% - 馬來西亞吉隆坡, 香港
(資料來源 2007 八月號讀者文摘)
2007年07月30日
雙面膠
一向不喜歡看連續劇, 不論港台日韓, 因為一旦投入其中就跟吸毒沒兩樣, 播出時間一到什麼天大的事都可以先丟在一旁, 先坐下看完這集再說. 雖說現在 DVD 很方便, 買一套愛什麼時候看就什麼時候看, 不過大多劇本也沒有好到非看不可的地步, 看戲的最大樂趣反而是邊看邊罵, 罵劇本, 罵導演, 罵演技, 罵對白.
自從到東莞工作後較有機會接觸到內地影視作品, 歷史古裝大戲大排場, 大卡司, 服裝道具之講究, 務求合乎時代背景, 哪像台灣, 我們就曾發現某古裝劇裡國之重臣髮髻上的簪子竟是一枝雷諾原子筆. 內地人才濟濟, 能出頭的演員很少能只憑一張臉, 不論主角配角無不兢兢業業, 舉手投足聲音表情都是戲. 近兩年能反應現代社會夫妻和家庭問題的時裝劇也大受歡迎, 如 “中國式離婚”, “結婚十年”,還有最近由熱門網路小說改編成電視劇的 “雙面膠”.
“雙面膠” 講述上海姑娘胡麗鵑與李亞平的婚姻故事. 來自東北, 交大畢業留在上海工作的李亞平婚後努力做個上海式標準丈夫, 對老婆噓寒問暖呵護倍至, 煮飯端茶洗腳捏背無一不做, 小夫妻恩愛無比, 但在公婆加入小家庭後, 和公公一場重病以及一些金錢往來, 兩代間和兩家族間思維, 習慣的矛盾和衝突日增, 讓兩人大打出手形同陌路.
一場小夫妻與兩親家長輩的聚餐, 席間婆婆媽媽兩人不斷較勁兒, 都想說服對方自己的孩子上班勞累, 家事應該是對方的孩子負擔, 你來我往氣氛尷尬. 聚餐結束後麗鵑夫婦送麗鵑父母去搭車, 三個場景分別呈現三對夫妻的反應:
第一是亞平抱怨丈母娘不知體諒母親做菜辛苦, 還嘰嘰歪歪挑剔這兒挑剔那兒, “這種僵白菜才一塊錢一斤吧, 你們可是過過苦日子的唷; 這哪是紅燒肉, 根本是炒肉丁嘛…” 麗鵑對婆婆也怨聲載道, 明明給了錢讓婆婆好好準備幾個菜, 在她娘家前做個面子, 婆婆卻是連個像樣的肉菜都端不出來, 不是滷豆干就是油炸花生米.
再來是麗鵑爸媽上了車就嘀咕北方人不懂疼女人, 心疼親家把自己女兒當佣人使喚, 又批評親家故做寒酸, “你看她穿的那衣服簡直比我去年捐給華東水災的衣服還差, 講起來也是有工作的嘛, 錢肯定塞到她女兒那裡去了…”
亞平父母在家也沒閒著, 亞平爸說, “到家裡來看我們, 帶兩瓶馬尿, 兩條爛香蕉, 我都替他們寒碜…” 亞平媽說, “你看麗鵑媽怎麼使喚她爸, 麗鵑能不使喚我們亞平? 她媽穿戴也不看歲數, 臉上那粉擦了有半斤, 擦得跟個白耗子似的…” 兩人結論是麗鵑把父母倆的缺點都拿來了, 好吃懶做, 一點兒優點都沒有, 覺得這門親事真是配得屁股坐到雞蛋上 – 一塌糊塗.
兩人越講越氣, 待小夫妻一進門, 婆婆就叫媳婦洗碗收拾, 麗鵑怕弄粗了手, 在家一向不刷碗的, 看婆婆拉長臉不得不從, 嬌嗔叫老公來陪著, 卻被婆婆阻止. 整個洗碗過程, 婆婆在一旁監督還不時教導: 水別開那麼大浪費, 洗碗精倒一點兒就夠了, 刷碗裡外都要刷… 麗鵑板著臉洗好碗就走, 婆婆在身後大叫, 怎麼不刷鍋子, 哪有洗碗不洗鍋子的? 麗鵑終於忍無可忍嗆回去, “你要我幹活, 就得按我的方法, 看不慣你就自己幹. 這個鍋是我是特地不洗的, 因為根據我對你的判斷, 這個鍋底還有兩滴油, 你完全可以留著再炒盤菜.” 說完便轉身上樓. 鏡頭拉到亞平無奈的臉上, 配上旁白, 感嘆世上最痛苦莫過於身兼數職, “你可以是個好丈夫, 也可以是個好兒子, 但你不可以同時是個好丈夫又是個好兒子… ” 李亞平覺得自己像一杓雞蛋, 在高溫鐵板上兩面一夾, 痛苦地成為美味的蛋捲兒.
這場典型的兩家族聚會, 點出作者的初衷 – 男人就像雙面膠, 把婆婆和媳婦兩個原本不搭嘎的女人粘連在一起. 婚姻是個奇怪的東西, 把兩個原本不相干的人硬牽在一塊兒. 你情我願, 建立幸福的兩人世界不難, 但只要加入其他元素, 岳家, 婆家, 第三代, 金錢, 兩人兩家族間的差異性一再被擴大, 單純的 “愛情” 消磨殆盡, 婚姻終致名存實亡或根本破裂, 看來愛情真是脆弱, 不堪一擊. 小說的結局很悲慘, 妻子和母親間一再的矛盾本就讓亞平十分為難, 某次衝突後, 麗鵑最後通牒要求亞平在母親和自己間二選一, 尖酸刻薄得理不饒人的醜態讓亞平終於崩潰, 失手掐死了麗鵑. 電視劇裡開放式的結尾留給讀者更多想像的空間. 老牌演員李明啟飾心中只有兒孫的婆婆, 潘虹演嗜錢如命的媽媽, 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海清飾演對老公耍嗲嗲到發膩, 對公婆不假詞色的媳婦也很出色, 不遜於婆婆媽媽. 有婆媳問題的家庭看了大概很心有戚戚焉吧.
2007年07月26日
Kinder, Kinder...
前兩天有機會跟大姐聊兩句. 結婚十六年, 一手拉拔四個小孩的大姐是我跟老妹心中的偶像. 所謂一手拉拔是說, 姐夫不喜歡有外人在家裡, 從來不請那種全天候的幫傭, 除了處理姐夫診所帳務, 照顧一家大小六口加上兩條狗一隻貓跟一些亂七八糟水族箱跟魚池裡的各種魚類的生活起居瑣事一直是大姐的責任. 姐夫除了囉唆的毛病算是顧家的男人, 絕少獨自出門應酬, 教育小孩也自有一套, 十分嚴厲, 我們做阿姨的在一旁看著都覺得身為他的兒女壓力也太大了一點兒. 小孩漸漸大了, 慢慢有自己的生活, 做父母的本想在用餐時跟孩子分享一些去外地的見聞經歷, 無奈孩子們忙課業, 不想吃飯躲在房裡, 澆父母一身冷水. 大姐感嘆, 有時覺得孩子的成長只是證明自己有多失敗, 費盡心思教育, 但小孩有時仍無精打采, 缺乏人生目標跟動力. 大姐如此感嘆令我啞口無言, 也不知如何安慰她才好.
不曾為人母, 無實戰經驗, 我實在沒資格討論兒女教育的問題. 不過從親朋好友分享過的育兒經中我體會到的是, 教育可以讓他們往一個正確的大方向發展, 但是小孩生下來好像都帶著某種 “天性”, 不是從父母任何一方遺傳來的, 所以可能有時小孩會有些令家長意外之舉, 一樣的教法, 卻教出不同的性格.
前兩天去一對夫婦朋友家, 女主人M說她五歲的女兒有一天突然問她, 媽, 妳死掉以後, 妳的錢是不是都會留給我? 這小腦袋瓜裡究竟裝什麼? 她趕緊回答, 不是, 媽媽的錢要留給那些窮人的小孩, 妳要自己賺妳的錢. 每天小傢伙們跟同伴相處的時間最多, 小傢伙們在幼兒園沒啥大事幹可能也會比來比去八卦一番, 我家老爺就聽過丁點大小朋友比到沒東西可比竟然說, 我媽比你媽漂亮, 我爸比你爸有錢… 哇, 長相不好看的人還不能為人父母哩, 免得給小孩丟臉了…
好友 V 的兒子一向語出驚人, 令人哭笑不得, 也不像 V, 更不像 V 的老公, V 老說魔羯座的小孩真古怪, 最好算好時間別生魔羯座的, 比方說吧, 學校作業造句 “一… 就…”, 一般人可能想到的是, 我一生病就發燒, 他一運動就流汗等等, V檢查作業簡直快吐血, 因為這小子寫的竟然是
“爸爸坐在沙發上 “一” 動也不動 “就” 像死人一樣”…
或是, 有天球賽結束, V 去接他兒子, 兒子上車後先灌老媽迷湯一番, “媽, 我同學都說妳很漂亮ㄟ,” V有點飄飄然, 兒子接著說, “不過我告訴他們妳是個 表 裡 不 一 的人, 因為妳生氣時很兇.” …
孩子們有太多時間受到其他人, 媒體的影響, 教育但求無愧於心, 至於如何發展全憑個人造化吧.
2007年07月20日
香水 - 一個謀殺犯的故事
這次回家整理東西, 順便拿了幾本舊書回來看. 其中一本是 95 年我在慕尼黑買的德文小說 “香水 - 一個謀殺犯的故事” (“Das Parfum - Die Geschichte eines Moerders”).
“香水” 是德國 (劇)作家 Patrick Sueskind (這個姓很有意思, 直譯英文為 sweet child, 不知誰給了個很中國味的譯名 – 徐四金) 1985 年出版的德文小說, 是他作品最知名的一部, 被譯成多國語文暢銷國際. 原文書用法國畫家華鐸 (Antoine Watteau, 1684-1721) 的畫做為封面, 封面僅取裸少女在森林小憩的部分暗諭少女女體之誘惑, 其實旁邊有位半人半羊的森林之神正一手掀起她身下的長袍俯瞰著她. 根據這部小說拍成的電影在去年九月首映.
故事描寫主角生下來即毫無體味, 卻有著驚人的嗅覺天賦, 對其所遇到的每一人, 物體的味道都能精確分析到最小的分子有如編寫方程式, 並經常在腦中重新混合不同的分子創造新的, 甚至在真實世界裡根本不存在的味道. “味道” 對他來說是人, 物 “存在” 的表徵, 他花了前半生的時間在收集千萬種不同的味道, 後半生致力創造一種舉世無雙的香水 (因此謀殺了二十幾個少女), 並成功藉此香味控制人們的思想及心靈, 卻還是體認到即使他調配的香水再高明, 他本身的存在仍是一個無法被人認可的事實 (無體味 = 不存在), 最後用一種奇特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死得其所.
因為故事的特殊性, 被譽為電影一代宗師的導演兼製片 Stanley Kubrick (作品之一 “The Shining” – “鬼店”) 曾表示認為該小說無法改編成電影. 小說我在十年前就讀過了, 電影是今年初在新加坡看的. 還可以. 受限於時間, 除了省略一些章節之外, 可說忠實呈現主要情節, 畢業於英國皇家戲劇藝術學院以舞台劇扮演哈姆雷特出名的年輕演員把沉默, 孤僻, 偏執的主角詮釋得恰如其分, Dustin Hoffman 飾演年老技衰的香水師, 在 “Die Hard” 第一集裡衣冠楚楚的恐怖份子 Alan Rickman 飾演女兒被謀殺的地方望族, 都為本片加分. 閱讀小說更讓人感到故事的震撼力, 因為有太多細節沒有, 也無法重現於電影. 比如對於味道的描述, 或是主角性格和特異功能的特寫. 小說一開始, 介紹十八世發生了一個非比尋常的故事, (挑幾小段翻譯如下:)
(譯) “其時, 我們要說的那個時代, 城市裡瀰漫著我們現代人無法想像的臭味. 街道有糞便的味道, 後院有尿騷味, 階梯有爛木頭和老鼠屎的臭味, 廚房有腐壞的椰菜和羊羶味; 沒通風的小酒館有發霉味, 臥室有油膩的被單, 潮濕的棉被和甜膩刺鼻的夜壺味. 煙囪散發硫磺味, 鞣革廠傳出嗆人的鹼水味, 屠宰場聞起來有凝結血塊的血腥味. 人們身上有衣服太久沒洗的汗酸味, 嘴裡發出一股爛牙臭, 胃裡湧出洋蔥味的胃氣, 身體, 尤其是上了年紀的人, 散發一股陳年乾酪味, 酸奶味, 和腫瘤疾病的味道…” (譯文結束) 接下去還有一段形容貴族與庶民同臭, 廣場河流與教堂皇宮同臭, 以及巴黎如何集萬臭之大成為惡臭之最, 邊讀這段時會不自覺以手掩鼻, 好像各種臭味從書頁裡飄散出來…
二三十頁後有一段形容主角 Grenouille 的保姆和孤兒院裡其他的小孩對他都畏懼莫名, (譯) “其實客觀來看, 他並不具備任何令人畏懼的特質, 他長得既不高且不壯, 雖然醜, 但又沒有醜到嚇人的地步. 智力上更是對人完全不具威脅力, 三歲才會站, 四歲才會說話, 從他嘴裡冒出的第一個字是 “魚”, 他很少使用動詞, 形容詞或介係詞, 甚至連 “是” “不是” 這兩個詞都在更晚的時刻才第一次用到, 他似乎只會說那些具有獨特氣味的人, 東西, 動植物的名稱.”
“當他坐在一落櫸木堆上沉浸在三月陽光裡, 櫸木片因熱而發出爆裂的劈啪聲, 這也是他第一次說出 “木材” 這個詞的時刻. 此前, 他看過木材不下百次, 聽過這個詞不下百次, 他也了解這個詞的意思, 因為冬天時, 他常被叫去外面搬木材回來. 只不過木材這個東西對他而言從來沒有顯得那麼有趣, 讓他費勁兒把這個名詞從嘴裡說出來. 直到三月裡他坐在材堆上的那一天. 材堆堆放在屋簷下像個長板凳. 最上面一層聞起來有些許甜味, 下層深處散發青苔味, 屋子的杉木板牆在熱氣中釋放著樹脂香. Grenouille 兩腿伸直坐在材堆上, 背靠著木板牆, 他閉著眼睛動也不動. 他看不到, 聽不到, 感覺不到任何東西, 只嗅到在他周圍冉冉上升的木頭的香氣… 他吸收這香氣, 沉溺在其中, 他讓它進入他每一個毛細孔, 自己也變成了木頭, 變成一個木製人偶, 像小木偶 Pinocchio 坐在材堆上, 像死了一樣, 直到, 過了很久, 大概半個鐘頭以後, 才迸出 “木材” 這個詞, 好像他整個人被木頭塞滿到耳朵上, 脖子, 肚子, 鼻子裡都塞滿了木材, 滿到他把這個詞吐出來為止… 這強烈的嗅覺經歷讓他像著了魔般, 接下來幾天裡, 當這種氣味的記憶再次席捲而來, 他仍會喃喃自語 “木材, 木材”.
這是他學說話的方式. 對於那些跟描述有氣味的實體無關的, 或是抽象的, 尤其跟倫理道德有關的詞彙, 他總是有很大的困擾. 他記不住它們, 混淆它們, 即使成年後他仍不擅使用這類詞彙或經常用錯: 權利, 良知, 神, 喜樂, 責任, 羞辱, 感激等等 – 這些詞彙究竟要表達什麼意念對他而言一直模糊不清… 另一方面來說, 日常詞彙已漸漸不足以形容他收集到所有嗅覺的概念. 很快地, 他不只嗅到木材, 還嗅得出木材的種類, 楓樹, 橡木, 松樹, 榆木, 梨樹, 老材, 新材, 甚至每一片木材, 每一塊木材碎片, 以及每一丁點木屑的差別 – 對他而言不同東西的氣味涇渭分明, 即使常人連用眼睛都無法分辨這些東西的異處. 他對其他東西的嗅覺也是如此敏銳.” (譯文結束)
沒讀過中英文譯本, 不知翻譯得如何. 不過故事本身還是挺有可看性.
2007年07月16日
I'm NOT A Plastic bag
下午在尖沙嘴的街頭終於看到名噪一時的時尚環保購物袋. 一個穿著細肩帶背心低腰短褲夾腳拖鞋身材姣好的美眉, 右肩斜掛一個米白鑲灰邊的 I'm NOT A Plastic bag.
這個所謂的環保購物袋三月二十日上市在歐美限量銷售, 造成一股搶購熱潮, 七月六日在香港和台灣同步推出, 全港限量三千個, 一個 120 港幣, 全台五百個, 一個五百台幣. 不論在台灣或香港, 五日晚間即開始在店門口形成排隊的人潮. 在台灣甚至有人願意花兩千元代價請人代為排隊只為能買到一個包. 六日當天中環置地廣場該精品店前排了兩千餘人 (警方估計) 準備搶購這個購物袋, 店家不敢開門營業且電召警方維持秩序, 我搭地鐵看到跑馬燈新聞 "兩千人購包, 警籲勿前往中環" 的標題還不知其然. 後來看新聞才知道是這麼回事兒, 有人排了一整夜的隊, 沒買到包的人怎麼也不肯離開, 因為不相信店家包已售罄的說法, 一定要店家給個交代.
設計師 A. Hindmarch 其他系列的手袋至少要價兩三百英鎊, 而她所設計的這個布袋售價五英鎊, 訴求是花很少的錢就可以環保, 以如此低廉的價格購得這樣一個設計師布袋, 花費既少又博得環保之名還表現時尚感, 可謂一箭三鵰. 在我看來真是鬼扯淡. 環保是一種生活理念, 生活風格和生活實踐, 豈是掛一個設計手袋就能宣示的? 布袋在中國生產, 並被裝在塑膠袋或紙袋中交到客戶手上, 至少會有另一個袋子因為這個購物袋被消費, 大多購買此袋的人是追求時尚者, 因為限量, 揹著 I'm NOT A Plastic bag 走路大概都有風, 應該捨不得把蔬果魚肉放進這樣一個購物袋中吧. 另外, 這個袋子可說是現買現賺, eBay上, 五英鎊的布袋已叫價到兩百多英鎊, 據說最早在英國上市的布袋在台灣也已喊到七八千台幣... 在街上看到揹著 I'm NOT A Plastic bag 的人, 我絕對不會認為他/她有多環保, 而會懷疑這人不知排了多久的隊還是花了多少錢才買到這一個布袋.
唉, 環保, 多少商機借汝之名而行之...
2007年07月13日
城市記憶 - 水都威尼斯 下
八月十八日, 在威尼斯最後一天, 我們搭船去離島 Murano 以及 Burano. Murano 距威尼斯北方約一哩, 以手工玻璃業著稱. 西元五六世紀該島曾是漁港, 鹽產地及貿易中心, 後來漸漸沒落. 十三世紀末, 顧及威尼斯島上木造房有可能毀於火災, 所有玻璃工匠被迫遷移到 Murano, 該島名氣逐漸響亮, 曾經還是歐洲主要玻璃產地. 今日島上除了幾座教堂為著名景點, 幾乎都是玻璃製品店, 大多店家有自己的工作室, 去的時間對還可以參觀吹玻璃師傅工作的過程. 每家店展示大大小小玻璃製品, 五顏六色煞是好看, 如果擔心旅行攜帶不便, 店家也提供打包寄送到家的服務.老媽看中一組三隻彩色的小鳥, 象徵我們三姊妹, 就買下作為紀念, 現在還放在家裡的書房中.
Burano 也是早在五六世紀就存在. 十六世紀該島因為手工蕾絲製品聞名於歐洲. 十八世紀有些沒落, 十九世紀末島上成立一家蕾絲手藝學校該行業慢慢復甦. 今日較少店家真正用手工製作蕾絲織品, 因為太耗時成本太高. 喜歡精緻的手勾桌巾餐墊等等的人可就來對了 Burano, 老媽買了一小方巾, 這次回家整理才從不知何處挖掘出來. Burano 另一大特色為彩色房子. 島上房子多是兩三層樓高, 間間相連沿著河岸建, 每一家都漆成不同的顏色, 共同點是在窗子和門的周圍漆上一圈約十公分寬的白邊, 寶藍色的房子旁邊是太陽黃, 旁邊是鮮綠, 再旁邊是粉紅, 再旁邊水藍, 再來是火紅, 這些顏色單看也許不是很配, 不過共同的白色增加了這些房子的關聯性. 拿起相機隨便一拍都像是風景明信片, 如篇頭照片所示. 可惜當時相機是用膠捲, 不像用數位相機可肆無忌憚亂拍, 此外已近旅程尾聲, 大家都有點照相疲疺, Murano 根本沒相片, Burano 也才三五張而已.
舟船勞頓折騰了一天, 晚上在旅遊指南推薦猶太區 Ghetto 的一家家庭式餐廳吃墨魚麵和炸魚. 我們坐在庭園中喝白酒吃海鮮, 天氣不冷不熱很是享受. 這家餐廳的墨魚麵不是用墨魚汁做成的黑麵, 而是用一般的義大利麵加上新鮮墨魚汁和墨魚切片製作, 但墨魚汁用量之足可把整盤麵弄成黑乎乎的, 奶油爆香大蒜加上墨魚汁的味道超好, 令我難以忘懷. 同年十月初我再度造訪威尼斯時仍念念不忘, 帶著我家老爺又去光顧了一次.
母女三人三整天的威尼斯之旅就在享用好吃墨魚麵的滿足感中劃下完美的句點.
16:25 發表於 Around the World | 永久網址 | 留言 (0)
2007年07月12日
城市記憶 - 水都威尼斯 中
第二天一早, 先去 mercato, 菜場. 愛做菜的老媽每到一地必看當地傳統市場. 尾隨著提著空菜籃的歐巴桑前行, 果真到了 Rialto 橋附近的菜市場. 歐洲傳統市場很好看, 一籮筐一籮筐的各色蔬果擺放十分整齊, 配色鮮明, 白蒜頭, 紅黃番茄, 紅黃桔綠椒, 黃杏紅桃, 青蘋果, 褐蘋果, 紫茄, 葡萄, 白的淺褐的紫的洋蔥, 淡黃, 淺綠, 翠綠, 深綠, 紫紅的生菜, 土色紫色紅褐色的馬鈴薯… 賞心悅目恨不得每樣都買. 不過不像在亞洲, 這裡買家是不能隨便挑撿的, 你只能跟老闆說你要甚麼, 要多少, 老闆會用折成三角椎的牛皮紙袋裝好秤好給你, 如果隨便動手, 碰到兇悍的店家老闆可是會破口大罵的. 我們買了些桃子擦了擦就吃起來邊往 Rialto 橋前進.
Ponte di Rialto, 里奧托橋, 完工於十六世紀末, 橫跨大運河上, 是威尼斯最古老也是最有名的一座橋. 早在十二三世紀, 該地就有浮橋通往菜市場, 因為交通日益頻繁, 1250 年把浮橋改建成木橋, 木橋中段是活動式的可供較大的船隻通過, 該橋因附近的菜場而改名為 Rialto. 十五世紀前半葉, 橋上設有商家, 營業所得交國家財政部供該橋維修之用. 1444 年, 橋上聚集觀看船隊的人太多而壓垮了這座橋, 約 80 年後又垮了一次. 早在 1503 年就有建議重建該橋, 不過要到 1551 年政府才公開徵求該橋改建的計畫. 現存的石橋完工於 1591 年, 外型與之前的木橋極為相似, 橋上也設有商家, 有知名建築師認為石橋結構太像原來的木橋, 總有一天也會垮掉, 不過該橋佇立至今, 白色橋身上有十三座拱門, 成為威尼斯的標記之一. (見上篇篇頭照片)
隨後參觀了著名的嘆息橋 (篇頭照片). 嘆息橋的一端是監獄, 另一端是 Doge's Palace, 威尼斯公爵寓所, 今日所見的建築是在跨十四十五世紀約百年的時間裡根據九世紀原址建物所增修的. 寓所一樓為律師辦公室, 政治性社團組織, 二樓有議會機構, 三樓除了政府機構還可接待外賓. 橋的名字之來由是因為罪犯在設於寓所內的審問室審問完畢後要走過這座橋, 在橋上有小窗可以再看看美麗的威尼斯最後一眼, 然後就進入另一端暗無天日的監獄, 傳說罪犯最後一次凝望美景總忍不住長嘆一聲, 因而得名嘆息橋. 聽來很是悲哀. 我們參觀 Doge's Palace 時, 動線規劃也經過嘆息橋, 遊客走過橋上可以模擬當時罪犯往窗外望最後一眼而揣摩罪犯悔不當初的心情. 夜間經過, 橋兩端的建物淹沒在夜色中, 只有嘆息橋被聚光燈照亮著, 看來有些陰森詭譎. 沒想到這浪漫的水都也會給人這樣悲慘的感覺.
08:45 發表於 Around the World | 永久網址 | 留言 (0)
2007年07月10日
城市記憶 - 水都威尼斯 上
八月十五下午母女三人離開翡冷翠. 火車快要離開義大利半島時下起傾盆大雨, 通過鐵路長堤前往威尼斯時, 天色昏暗, 煙雨濛濛, 海中豎立一座座停船用木樁, 老媽說看來像一條條漿過的巨大牛仔褲站在水中.
到達威尼斯聖塔露西雅車站已傍晚, 打電話給旅館得知搭 82 號船可達 Piazza San Marco - 聖馬可廣場. 由於車輛不得進入城區, 威尼斯和一般城市最大不同點在於在別的城市是柏油路的地方, 在這兒是水路, 巷弄間是有陸地可以行走, 但是較大的通路是水路, 有公共交通工具, 只不過是以船代車, 如公共汽船, 計程船等. 一樣有站牌供乘客上下, 其實概念一樣, 不過車換成船, 感覺很稀奇.
三人加行李一日船票票價兩萬里拉. 到聖馬可廣場下船跟著地圖左拐右繞才在廣場後方一條一人半寬的小巷找到 hotel panada. 旅館應是重新裝潢過不久, 衛浴設備相當新, 馬桶旁還有 "洗屁盆" (聽來不雅, 不過不知此物學名為何). 當時歐洲講究一點的旅館都有這種設備, 看來就像馬桶跟臉盆的混合體, 只是較馬桶淺, 坐上去一按鈕有水可洗淨私處, 不論是冬天太冷不想洗澡或是其他原因, 不用打濕全身就可以洗淨重要部位實在方便. 聽說有些消息不靈通的遊客把這種設備誤當馬桶用, 打掃的人大概抓狂不已.
安頓好後在廣場附近小逛一下也就要吃晚餐了. 有見多識廣和多金又大方的大姐同行, 我們選了旅遊指南上推薦四個 $ 的 Do Forni. 這家應該挺有名氣的, 藏在小巷裡依然門庭若市, 推門一看, 大多數是西方人而且穿著十分講究, 不像我們一副遊客打扮, 侍者引我們穿過廚房從另一扇門進入另一個區域, 客人服裝較不那麼正式. 我們點了前菜, 白酒, 墨魚飯, 海鮮湯和烤魚. 餐後侍者推來整車甜點, 每樣看來都很好吃, 讓我們無法決定, 一位應是職位較高穿黑西裝的餐廳經理大概看跟我們解釋半天也沒多大作用, 竟拿湯匙舀了某種甜點送到大姐嘴邊, 大姐又很配合地張開嘴巴一口吃下, 經理餵大姐之舉惹得所有人發笑, 另一個黑西裝經理效尤也餵了一口甜點給一位穿白衣的跑堂, 而那黑衣經理又突然跑進廚房拿了根剛炸好的薯條就往我嘴裡塞... 我們三人突然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 一陣混亂的餵食後, 我們趕緊點了 espresso 配某種甜斃了的蛋糕和清爽的奶酪 panna cotta. 晚餐很好吃, 四個 $ 也不是亂寫的, 連一人八千里拉的檯布費, 這餐三人吃了四十萬里拉, 折合兩百零五歐元. 在義大利餐館或咖啡館除了站在吧台邊喝東西不另計費, 只要用到桌子一坐下就會收檯布費, 是桌巾清潔, 擺放餐具等的服務費, 依餐廳高級的程度不同費用不一, 當時一般餐廳差不多一人收三四千里拉.
餐畢已十點半, 我們去聖馬可廣場散步, 夜裡的威尼斯更迷人, 燈火通明的廣場遊客仍多, 一杯要價十幾塊美金的露天咖啡廳座無虛席, 每家咖啡廳都有自己的小樂隊, 演奏者西裝筆挺, 無論古典或流行音樂聽來都十分專業. 我們換了幾家聆聽不同的音樂, 即便站著聽還是很享受. 回旅館前又走了走, 欣賞廣場上賣玫瑰的小孩, 賣畫的小販, 坐 gondola 的遊客, 十分熱鬧卻不吵雜, 涼風襲來, 波光粼粼, 情調十足.
12:50 發表於 Around the World | 永久網址 | 留言 (0)
2007年07月06日
城市記憶 - 翡冷翠
2000 年中決定要回亞洲, 離開德國前特邀台北的老媽和美國的大姐來慕尼黑, 三人一起去奧地利和義大利小玩了幾天. 八月十三日, 我們從慕尼黑搭火車穿越奧地利晃了七個小時後來到義大利中部偏北托斯卡尼區的佛羅倫斯, 徐志摩筆下的 "翡冷翠", 聽來更雅也更接近義大利原文 Firenze.
到火車站打電話給旅館問路, 按指示搭巴士, 十分鐘左右就到了, 四床兩衞的家庭房給我們三人住十分寬敞. 放下行李便進城. 那天正好是國際青年教友聚會, 百花聖母大教堂 (Duomo) 廣場上擠滿了揹背包的各國年輕人準備一賭大教堂的風采. 廣場邊一家冰淇淋店大排長龍, 我們也湊熱鬧人手一球邊吃邊逛. 晚餐在廣場附近小巷露天雅座吃的, 經過希臘菜餐廳看到餐廳準備一疊白色餐盤供客人摔, 地上滿是餐盤的碎塊, 我曾經聽過這種風俗, 但頭一回看到感覺十分新奇. 晚上搭巴士回旅館, 找了幾家小店換零錢頻遭白眼, 好不容易換到銅板, 到了車站卻發現車票自動販賣機故障, 上了車與司機又無法溝通, 當晚三人只好坐霸王車回去.
雖是四星级旅館, 早餐遠不如東歐國家豐盛 (其實不記得吃了什麼, 遊記上記載老媽如是說). 我們本想去大教堂參觀, 無奈人山人海, 便轉往中央市場 Mercato Centrale. 老媽花了五萬五里拉買了瓶 95 年的某 reserva 紅酒和一小罐鯷魚罐頭做紀念. 然後我們去如圖所示維奇歐橋, 又名舊橋, "ponte vecchio". 此橋在 1218 年是阿諾河上唯一跨河的一座橋, 今日所見為 1345 年洪災後重建也是二戰唯一沒被德軍炸燬的橋. 13 世紀以來有各種商人在橋上做生意, 1593 年, Duke Ferdinand I 覺得魚肉舖太腥臭, 下令橋上只准許金匠和珠寶店營業, 所以今日這條橋上三四十家店全是賣金飾珠寶的.
我們還去了城北的 Fiesole, 居高臨下可俯瞰整個翡冷翠, 米開蘭基羅廣場 Piazzale Michelangelo 可以看到翡冷翠的三個標誌 - 阿諾河, 維奇歐橋和百花聖母大教堂的圓形屋頂, 是必停的景點, 有機會去一定要在那裡拍照, 三景可同時入鏡.
22:11 發表於 Around the World | 永久網址 | 留言 (0)
2007年06月30日
無標題
前天回台北, 路上有些小曲折, 從香港到台北竟然花了十個小時.
十一點的飛機, 八點半就出門了. 到機場後下起傾盆大雨. 十一點登機, 天空看來已不那麼灰濛濛, 但是十一點二十左右機門關閉後老半天也沒有動靜. 機長廣播說因天候不佳, 香港機場實施管制, 要多等一些時候, 但不確定要多久. 為了安全也只能等.
十二點半多, 機長廣播管制解除, 我們可以飛了, 飛機慢慢往起飛跑道滑行. 我閉目養神, 感覺走了十分鐘吧, 還沒加速, 我還想因為延誤, 可能還要 “排班” 等起飛, 突然聽見引擎熄火的聲音. 睜眼一看, 咦, 怎麼又回到停機坪. 機長說, 有旅客身體不適, 須送醫治療. 等救護車到達, 該乘客被護送下機, 原本起來走動的乘客們回到座位等起飛, 沒想到機艙乘務員又廣播了, 因為有乘客突然離開, 依規定必須把他的行李卸下, 此外所有旅客都必須下機到候機室, 飛機要再做一次安檢才可起飛.
這一折騰, 大概又過了半個鐘頭, 才得以重新登機, 兩三百位旅客自動排成兩列上巴士, 輪到我時我發現機場工作人員竟然並無查驗護照只憑我們原有的登機證和進入候機室前發的 “轉機” 牌就讓我們登機. 這讓我大感驚訝, 因為在開放式的候機室裡那段時間應該是最好 “做怪” 的機會, 如果這一切都是安排好的, 大可趁機把登機證和轉機牌轉移給其他人混上飛機搞破壞… 本想質問工作人員為何不須檢查護照驗明正身, 不過看看前面大概已經通過一百多人, 猜想可能是程序上的漏洞而非作業疏忽, 也就不了了之, 心裡暗想萬一出什麼事這筆賬不知該怎麼算… 坐定位機門關上候不久, 機長廣播說好消息是安檢都沒問題, 我們可以繼續行程, 不過壞消息是因為將近三小時的延誤, 我們還須要在停機坪等大約七十分鐘才輪得到我們起飛… 哇勒, 眾人一陣嘩然. 我想機長怎不問, 各位先生女士, 我們有好消息和壞消息, 你們要先聽哪一個?
在機長與塔台協商後, 我們終於在兩點半左右起飛, 四點降落在桃園機場. 整個延誤過程中竟很少聽見有乘客抱怨, 大家都還挺理性的.
2007年06月25日
A Room with a View
搬到紅磡才兩週, 對周圍環境還沒摸熟, 不過對於這座公寓倒是很滿意.
位於維多利亞港紅磡灣邊上, 像個倒躺的 E 字, 開口臨海, 正對著港島的北角. 當初看房子時, 酒店小姐說明房價因城景或海景, 低樓層或高樓層而有差別, 最高樓層的海景比低樓層的城景房一個月租金要貴上個三四千港幣. 這裡是酒店式公寓, 所有房間全是制式擺設與隔間, 雖然建材有些粗造, 不過整體佈置色調還算清爽, 也省去很多在其他地方租房還要自己添購家具的麻煩. 加上免佣金, 更別提還有健身房跟游泳池等設施. 我們來看房子後兩天就簽了租約.
香港房子都很小, 應該這樣說才更正確: 一般人能負擔得起的都很小, 在香港生活要空間, 要隱私, 要安靜, 是要付出很高代價的. 這裡城景房正對的是紅磡往尖沙嘴的公路, 公路對面是一排排的房子, 我們選擇有海景的一邊. 折算約六十平方米的大小, 擠出兩房兩廳, 主臥室加一間單人房, 客廳, 飯桌, (據說, 按香港的算法有 "飯桌" 就可以稱做一廳, 很多人煮好飯要在客廳桌上吃) 還有一個角落可以煮飯洗衣服.
主臥房和客廳各有大窗子面對維港, 北角密密麻麻的高樓塞滿了我的窗子, 還好還看得見高樓後方的青山與藍天. 每天光是望著窗外也不覺無聊, 維港船隻可謂川流不息, 紅磡來往北角, 灣仔, 中環三地的綠身白頂的天星小輪幾分鐘就一班, 船身紅黑各半的砂石船, 黑黑的有鮮豔顏色起重架可載運幾十只貨櫃的工作船, 寶藍色小貨櫃輪, 灰色載有很多複雜儀器的是巡邏艦, 綠色看來是小漁船船邊掛滿輪胎防撞, 全白的維港遊艇和來往離島與港澳間的噴射飛航, 週末還有許多人玩小帆船, 白色三角形點綴海面很有度假的感覺. 我最喜歡看的是每天早上八點進港晚上八點離港的大郵輪, 每天固定有三艘, 其中 Star Cruises 的雙魚星號高十層, 船身近一百八十米長, 距離我客廳數百米遠的海面上通過時佔據我整個視線, 很壯觀, 船後方緊跟一艘小小的引航船, 夜裡離港時, 燈火通明的郵輪像座移動的大公寓, 每次看到雙魚星經過都興奮莫名, 有跟她揮手的衝動.
北角因多半是住宅, 夜景不如中環那般令人屏息, 不過另有種安靜的美感. 有時我會把客廳的羅馬簾拉下一半, 不看到對岸陸地只看到海, 給人一種錯覺窗外是一望無垠的大海, 感覺很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