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

By continuing your visit to this site, you accept the use of cookies. These ensure the smooth running of our services. Learn more.

2007年06月30日

無標題

前天回台北, 路上有些小曲折, 從香港到台北竟然花了十個小時.


十一點的飛機, 八點半就出門了. 到機場後下起傾盆大雨. 十一點登機, 天空看來已不那麼灰濛濛, 但是十一點二十左右機門關閉後老半天也沒有動靜. 機長廣播說因天候不佳, 香港機場實施管制, 要多等一些時候, 但不確定要多久. 為了安全也只能等.

十二點半多, 機長廣播管制解除, 我們可以飛了, 飛機慢慢往起飛跑道滑行. 我閉目養神, 感覺走了十分鐘吧, 還沒加速, 我還想因為延誤, 可能還要 “排班” 等起飛, 突然聽見引擎熄火的聲音. 睜眼一看, 咦, 怎麼又回到停機坪. 機長說, 有旅客身體不適, 須送醫治療. 等救護車到達, 該乘客被護送下機, 原本起來走動的乘客們回到座位等起飛, 沒想到機艙乘務員又廣播了, 因為有乘客突然離開, 依規定必須把他的行李卸下, 此外所有旅客都必須下機到候機室, 飛機要再做一次安檢才可起飛.

這一折騰, 大概又過了半個鐘頭, 才得以重新登機, 兩三百位旅客自動排成兩列上巴士, 輪到我時我發現機場工作人員竟然並無查驗護照只憑我們原有的登機證和進入候機室前發的 “轉機” 牌就讓我們登機. 這讓我大感驚訝, 因為在開放式的候機室裡那段時間應該是最好 “做怪” 的機會, 如果這一切都是安排好的, 大可趁機把登機證和轉機牌轉移給其他人混上飛機搞破壞… 本想質問工作人員為何不須檢查護照驗明正身, 不過看看前面大概已經通過一百多人, 猜想可能是程序上的漏洞而非作業疏忽, 也就不了了之, 心裡暗想萬一出什麼事這筆賬不知該怎麼算… 坐定位機門關上候不久, 機長廣播說好消息是安檢都沒問題, 我們可以繼續行程, 不過壞消息是因為將近三小時的延誤, 我們還須要在停機坪等大約七十分鐘才輪得到我們起飛… 哇勒, 眾人一陣嘩然. 我想機長怎不問, 各位先生女士, 我們有好消息和壞消息, 你們要先聽哪一個?

在機長與塔台協商後, 我們終於在兩點半左右起飛, 四點降落在桃園機場. 整個延誤過程中竟很少聽見有乘客抱怨, 大家都還挺理性的.

21:35 發表於 胡言亂語 | 永久網址 | 留言 (0)

2007年06月25日

A Room with a View

medium_hh_004.jpg搬到紅磡才兩週, 對周圍環境還沒摸熟, 不過對於這座公寓倒是很滿意.
 

位於維多利亞港紅磡灣邊上, 像個倒躺的 E 字, 開口臨海, 正對著港島的北角. 當初看房子時, 酒店小姐說明房價因城景或海景, 低樓層或高樓層而有差別, 最高樓層的海景比低樓層的城景房一個月租金要貴上個三四千港幣. 這裡是酒店式公寓, 所有房間全是制式擺設與隔間, 雖然建材有些粗造, 不過整體佈置色調還算清爽, 也省去很多在其他地方租房還要自己添購家具的麻煩. 加上免佣金, 更別提還有健身房跟游泳池等設施. 我們來看房子後兩天就簽了租約.

 

香港房子都很小, 應該這樣說才更正確: 一般人能負擔得起的都很小, 在香港生活要空間, 要隱私, 要安靜, 是要付出很高代價的. 這裡城景房正對的是紅磡往尖沙嘴的公路, 公路對面是一排排的房子, 我們選擇有海景的一邊. 折算約六十平方米的大小, 擠出兩房兩廳, 主臥室加一間單人房, 客廳, 飯桌, (據說, 按香港的算法有 "飯桌" 就可以稱做一廳, 很多人煮好飯要在客廳桌上吃) 還有一個角落可以煮飯洗衣服.

 

主臥房和客廳各有大窗子面對維港, 北角密密麻麻的高樓塞滿了我的窗子, 還好還看得見高樓後方的青山與藍天. 每天光是望著窗外也不覺無聊, 維港船隻可謂川流不息, 紅磡來往北角, 灣仔, 中環三地的綠身白頂的天星小輪幾分鐘就一班, 船身紅黑各半的砂石船, 黑黑的有鮮豔顏色起重架可載運幾十只貨櫃的工作船, 寶藍色小貨櫃輪, 灰色載有很多複雜儀器的是巡邏艦, 綠色看來是小漁船船邊掛滿輪胎防撞, 全白的維港遊艇和來往離島與港澳間的噴射飛航, 週末還有許多人玩小帆船, 白色三角形點綴海面很有度假的感覺. 我最喜歡看的是每天早上八點進港晚上八點離港的大郵輪, 每天固定有三艘, 其中 Star Cruises 的雙魚星號高十層, 船身近一百八十米長, 距離我客廳數百米遠的海面上通過時佔據我整個視線, 很壯觀, 船後方緊跟一艘小小的引航船, 夜裡離港時, 燈火通明的郵輪像座移動的大公寓, 每次看到雙魚星經過都興奮莫名, 有跟她揮手的衝動.

 

北角因多半是住宅, 夜景不如中環那般令人屏息, 不過另有種安靜的美感. 有時我會把客廳的羅馬簾拉下一半, 不看到對岸陸地只看到海, 給人一種錯覺窗外是一望無垠的大海, 感覺很奇妙.

 

08:55 發表於 東方之珠 | 永久網址 | 留言 (0)

2007年06月21日

中式速食 - 美心快餐, 大家樂

medium_300px-HK_Maxims_MX_60421.jpg很多人說香港人很會吃, 靓湯, 燉品, 甜品, 燒味臘味等等. 香港街頭各色異國風餐廳, 茶餐廳, 甜品店, 速食店林立, 有人說香港不僅是購物天堂也是美食天堂.

 

以前來觀光時, 注意到為數不少 "大家樂" 黃底紅字招牌, 知道是連鎖餐廳, 但有些不屑一顧, 因為當觀光客嘛, 總該吃點有特色的食物. 住在香港, 比較有機會接觸當地飲食文化, 港式茶餐廳的食物不大吸引我, 反而要大力推薦本地中式速食. 

 

第一家大家樂開業將近四十年, 美心快餐也有三十五年歷史, 兩集團旗下各自擁有知名餐飲連鎖, 例如大家樂的 oliver's super sandwiches, 意粉屋, 以及美心的星巴克, 元氣壽司等, 單單是中式速食大家樂及美心快餐, 在港九逾兩百間分店, 每天超過百萬人光顧, 可謂港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兩家速食各分店提供的菜色因規模及時段而異, 各店入口處牆上掛的是該時段的菜牌, 中西兼具, 早市有吐司, 炒蛋, 粥粉麵及港式點心, 午市各色燒味, 蒸飯, 炒飯, 焗飯, 泡飯, 拉麵, 意粉, 晚上各式小炒, 鐵板, 老火湯套餐, 另外, 下午兩點半到五點茶市還有豬扒包, 三明治, 鬆餅等. 口味兼顧大人小孩不同需要. 港人習慣邊吃邊喝, 所以餐點往往有附送例湯或是奶茶咖啡. 單點的項目, 多付原價的一半可以點一杯咖啡或奶茶, 換成凍飲通常要多加兩三港幣, 冰塊費吧.

 

選好想吃的餐點, 到櫃檯付錢買票, 把票交給吧台, 馬上就能領取菜餚, 除非是準備時間較長的餐點, 吧台會給個號碼牌, 等叫號. 乳白色餐盤上擺放的是同色食器, 消毒過的餐具放在塑膠袋裡. 乾淨清爽, 菜的味道也不差. 拿我家老爺的最愛 - 大家樂上海排骨菜飯來說, 一大碗的菜飯, 白米飯裡的菜絲還是翠綠色的, 巴掌大小的炸排骨切成四五塊, 綴以兩三朵西蘭花, 一小碟四季豆, 加一碗熱熱的老火褒湯, 份量差不多夠兩個食量不大的人享用. 我常吃的美心鮮茄什菌魚柳糙米飯有一小碗糙米飯, 兩片煎魚柳佐以番茄雜菌混炒的醬料, 配上三兩顆水煮青剛菜, 清淡健康. 這兩家速食的價格都不貴, 早市茶市套餐約二十港幣, 午晚餐平均三十港幣. 以性價比而言算是簡餐的上選.  

 

有機會到香港時不妨試試.

10:00 發表於 東方之珠 | 永久網址 | 留言 (0)

2007年06月15日

箱子

medium_lug.jpg

上週六從暫住了三個月的跑馬地搬到九龍紅磡. 新加坡 DHL 來的箱子終於可以拆封, 算是正式在香港落了腳. 

 

搬家是個苦差事. 聽到搬家兩字, 好像沒有人不是疵牙咧嘴面露痛苦狀. 找合意的地方, 聯絡搬運公司, 挑日子, 申請和取消水電瓦斯電話線路, 更改郵件地址, 打包裝箱, 打掃, 搬運, 拆箱, 整理, 整理, 整理... 然後還要花一段時間適應環境, 附近哪裡可以吃飯, 買菜, 購物, 交通路線狀況如何等.

 

在台灣搬過三次家, 不過全在我上初中以前, 可能都是老媽在忙, 現在沒什麼印象. 在慕尼黑搬了兩次, 當時是學生, 東西不多, 相對來說簡單, 請朋友開車跑幾趟就完事了. 跨國搬家比較麻煩. 幾年異鄉生活, 堆積了一屋子東西, 沒有紀念價值的, 丟, 不值得搬的, 像家具, 電器, 腳踏車等, 送人, 衣服鞋子, 捐慈善團體, 像我這種居無定所的人沒有能力保留太多東西, 來來去去分分合合的生活早已訓練我變得漠然, 我總覺得喜歡的人都可以離開, 還有什麼東西丟不掉呢? 九年德國生活壓縮成八大箱真正喜歡的書, 衣鞋, 餐具, CD, 照片和各國旅遊的紀念品. 我家老爺在新加坡住了十四年, 我一年半, 除了三大箱書和 CD 寄放朋友那兒, 空運到香港的也不過九箱.

 

離開新加坡時, Y 送了張艾嘉的 "忙與盲" 給我, 因為覺得裡面的歌像極了我的生活寫照 (忙, 盲, 瞎忙?). 其中 "箱子" 愈聽愈有味, 四海為家的人一定心有戚戚焉 :

 

箱子的大小是旅程的長短

箱子的多少是路途的遠近

每次開箱將歲月留在不同的地方

每次關箱體驗了不同的成長

就這樣長年累月的奔忙

無休止的開箱關箱

然而到底是箱子開啟了我

還是我開啟了箱

到底是箱子關住了我

還是我關上了箱

 

08:50 發表於 東方之珠 | 永久網址 | 留言 (1)

2007年06月13日

城市記憶 - Verona

medium_Verona01a.jpg前陣子朋友們聊天有人問到我和我家老爺在交往過程中有無特別浪漫的事. 要說什麼送一大束花啦, 小禮物啦或是安排個小驚喜等等這些浪漫之舉從來沒有, 我家老爺算是心思浪漫但行動實際的人. 朋友這麼一問, 我想起我們去 Verona 旅行時的一件小事. Verona, 位於義大利北部. 2000 年十月從慕尼黑搬回台北前, 和當時男友現任我家老爺去了趟威尼斯, 途中在 Verona 停留一晚.

 

此人旅行比較隨興, 不喜歡事前計畫. 而我是緊張大師型, 連買機票都喜歡先訂座位的, 無奈在交往之初, 怎麼樣也要假造良好印象不好嘮嘮叨叨指使他做這做那的, 也就包一提票一買跟他上了去 Verona 的火車. 晃了大半天穿過奧地利來到 Verona 火車站, 人山人海, 當天不知正好有什麼活動, 車站裡供人訂旅館的櫃檯竟說預訂一空, 要等到晚上六點以後才可以把沒來的客人訂的房間出讓.  外面傾盆大雨, 我們沒帶傘, 等了好一會兒雨稍小些, 他建議我們先去吃中飯, 說著把他有雨帽的防水外套脫給我穿, 免得我淋濕.

 

拿著地圖, 跟著人潮很快走到競技場附近, 隨便找家 pizzeria 吃了片 pizza. 大概看出我一直擔心找不到住處, 我家老爺可樂都還沒喝完就起身說他去找旅館, 要我再點個什麼吃的喝的坐在原位等他. 我雖然心急也無計可施. 他再出現時已是一兩小時以後了, 滿頭滿臉的雨水, 身上的防水外套也都濕了, 原來他大街小巷一家家旅館進去問進去看, 因為我, 房間條件不好的他還不要, 終於找到一間旅館有人取消訂房而且房間看來還不壞. 放下行李再回城裡逛, 除了競技場, 只記得還去了照片所示誤傳是舞會後在 villa capelletti 茱麗葉佇立月下獨白對羅密歐愛慕之情的小陽台, 而今變成情侶必到之景點,室內有遊客留言簿, 我們也寫了幾句. 園內有尊茱麗葉的銅雕, 據說撫摸她的胸部可給情人帶來好運, 古銅色的銅像上胸部晶亮晶亮.

 

對食物毫無印象, 沒日沒夜的雨, 這段找旅館的插曲和 villa capelletti 成了我對 Verona 的記憶.

2007年06月10日

城市記憶 - 慕尼黑 下

medium_Muenchen_Grosses_Stadtwappen.png說到吃, 讓我一直搞不大懂的是德國人對蘆筍的熱愛, 遠遠超過其他任何一種食物. 去百貨公司廚房用品部門可以看到蘆筍專用削皮器, 削皮刀, 蘆筍夾 (夾頭長寬各約五公分呈波浪紋以免傷及蘆筍), 蘆筍撈杓, 蘆筍煮鍋, 蘆筍碟, 蘆筍托盤... 每年蘆筍上市的三到六月間也處處可以看到廣告, Spargelzeit! (asparagus season), 同事奔相走告, 各餐廳推出蘆筍特餐, 好像在 6 月 24 日蘆筍季正式結束前 (對, 正式結束也有日期) 沒吃到蘆筍是一件多大的憾事. 德國人吃白蘆筍通常喜歡水煮到爛, 放在盤中濕答答, 混上黏呼呼的醬料, 噫... 我吃來風味盡失, 削好皮, 切小段, 爆香蒜頭, 熱火快炒, 起鍋前加些蠔油, 或是煎得香脆的 bacon 碎末, 簡單快速, 又能保持清脆的口感. 

 

德國各種多穀物及酸麵糰麵包也是一絕, 料實在味道香嚼勁足, 塗上乳酪, 或夾上兩片醃肉, 配幾顆櫻桃蘿蔔, 喝杯小酒, 就可以算一餐. 不過中國胃就是中國胃, 人在外國又特別想吃那些吃不到的, 吃膩了金毛食物, 餃子包子油飯蘿蔔糕等等樣樣自己來. 每次從台灣回德國, 皮箱滿滿都是補給品, 蝦米, 蘿蔔乾, 金針, 木耳, 香菇, 鍋粑, 肉乾肉鬆. 我還帶過老媽的愛心, 白斬雞滷牛腱乾煎虱目魚等, 剛回到德國頭幾天的 "哀傷期" 總要靠這些家鄉味來度過.

 

留過學的大概都有類似的經驗, 除了自己張羅各種吃的, 還"被迫"精通十八般武藝, 每到中國節慶, 學生會或華僑組織會舉辦一些聚會, 那些會樂器或特殊才藝的一定會被點名表演, 像我們這些不學無術但是手腳堪稱靈活的女生則會被抓去跳舞, 我就曾身著螢光綠鳳仙裝大跳盤子舞, 還曾經臉畫得跟國劇旦角般的濃妝主持節目... 現在回想能跟同胞在異國同享樂共患難真是一種緣分.

 

慕尼黑所在緯度與哈爾濱相當, 夏天因日光節約時間調前一小時, 加上日照長, 早晨五六點天就亮了, 晚上到九點半左右天都還沒完全黑, 夏天的歐洲太舒服, 日光充足, 氣溫宜人, 空氣乾淨, 生活步調緩慢, 沒事舔著冰淇淋, 在露天咖啡座吃塊蛋糕喝個咖啡, 買一包新鮮櫻桃邊走邊吃, 躺在公園草地上曬太陽, 晚上坐在露天餐廳喝杯冰涼的啤酒... 有如天堂一般. 不過這天堂生活很短暫, 一年大概只有兩三個月可以如此享受, 其他六個月是灰色的, 看不大到太陽, 還有些月份, 有太陽, 但太陽好像是假的, 即使站在太陽下也冷得要命, 令人非常沮喪. 剛到德國頭兩三年, 每年冬天一下雪就興奮莫名, 電告親朋好友 "下雪了", 慎重地在日記記下 "初雪" 的日期, 翌日拿著傻瓜相機到雪地像個傻瓜一樣猛拍照. 過幾年好奇心漸漸淡了, 一到下雪, "靠, 又下雪了", 那時出門多半騎腳踏車, 下乾雪還好, 下濕雪弄得一身濕, 如果天氣稍稍轉好又突然降溫那更糟糕, 因為微溶的雪面遇驟降的氣溫結成冰那可就不好玩了, 隨時都可能跌個四腳朝天五體投地.

 

多年在慕尼黑的酸甜苦辣是一生難以磨滅的回憶, 不過擇其一二好玩的寫寫罷了.

 

 

 

 

   

2007年06月07日

城市記憶 - 慕尼黑 上

medium_Breze.jpg以前同事 A 來訪, 她去美國快一年, 見識到許多美國人以美國為世界 (不是世界"中心" 而是全世界) 的態度, "幹嘛要學第二外語? 不是全世界的人都要說英文嗎?", "幹嘛去外國旅行? 美國就夠大了..." 有笑話說布希在當上總統前是沒有個人護照的, 因為沒有出國的必要. 這種態度有點自以為是, 世界之大, 無奇不有, 豈是美國能做代表?

 

我很幸運, 不僅能到處跑跑, 還有機會在好幾個不同的地方長住. 有時回想曾經到過住過的城市, 城市記憶往往不是旅遊指南上讀到的歷史背景或地理景觀, 而是味覺的, 對某種食物的記憶, 或是感覺的, 對某些特定事件的回憶. 當然啦, 長住過的城市因為 "人", 感情複雜得多.

 

慕尼黑, 以居住時間長短來說可算我的第二故鄉, 說到這個城市不能不提到啤酒, 每年九月底到十月初的 Oktoberfest 是世界最大民間活動. 起源於 1810 年巴伐利亞王子和德意志聯邦下某獨立公國公主的婚禮慶典, 演變成一年一度民俗活動. 短短兩週內有約六百萬人 (其中 15% 來自世界各國) 參與盛宴, 喝掉慕尼黑啤酒廠年產量 30% 約六百萬公升的啤酒, 吃掉一百多條烤牛, 二十多萬雙各色香腸和四十多萬隻烤雞, 並製造約一千公噸的垃圾. 大帳棚裡穿低胸傳統服飾的女侍雙手一次可捧起八個十個一公升容量的大啤酒杯最引人注目.

 

德國啤酒酒精含量一般在 4.7-5.4% 間, 有些特釀黑啤可達 12%, 一次喝一公升真夠嗆的. 酒量不大的人可喝 "Radler" - cyclist , 淺色 lager 配上等量的七喜. 下酒食物通常很鹹, 各種香腸, 烤雞, 酸菜配豬腳等等, 南德人還喜歡照片所示的 Brezel, 扭結麵包, 一般直徑約 15 公分, 烘烤前浸泡鹼水的程序造就表面的深咖啡色及特殊風味, 外脆內實很有嚼勁兒, 表面的粗鹽粒增加口味, 剛出爐的 Brezel 橫剖開加上厚厚一層奶油, 哇, 口水都要流下來... 在啤酒節或其他傳統餐廳還有超大 Brezel, 直徑 50 公分, 吃來更過癮.  新加坡和香港都有賣 Brezel 的, 可惜都形似而無神, 試過後十分失望, 正宗的 Brezel 口味真是無法複製, 是我每次回慕尼黑 "必吃" 之一.

2007年06月04日

醜聞筆記

medium_01.c53-22ar.jpg前陣子在飛機上看了電影 "Notes on a Scandal" -- "醜聞筆記", 兩個女角我都還挺喜歡的, 一是英國演技派演員 Judi Dench, 一是澳洲氣質女星 Cate Blanchett.

 

年逾古稀的 Dench在這部片子裡一反往常較正面的角色扮演一位鄙視同儕, 自以為是, 惹人嫌惡的高中歷史科教員 Barbara, Blanchett 則飾演一位被私人生活壓得喘不過氣的女性 Sheba, 希望藉重拾教職尋回自我. Barbara 以記筆記方式用第一人稱敘述整個故事, 不慍不火記錄這位氣質出眾美術科教員的加入如何在她孤獨封閉的生活與內心激起漣漪, Sheba 心無防備讓 Barbara 漸漸融入她的生活建立了友誼但對這份秘密的迷戀毫不知情, Barbara 在 Sheba 與學校一個未成年學生不倫戀情的醜聞爆發後極力協助 Sheba 度過難關, 自己對她的愛戀也終於曝光. 所謂的 "醜聞", 與其說是熟女與未成年學生間的不倫戀愛倒不如說是壓抑性取向的 Barbara 因為沒有得到女友感情上的回饋, 放出煙幕製造醜聞, 玉石俱焚, 一舉毀了好幾家人的生活.

 

忠誠, 背叛, 支配, 佔有, 報復, 毀滅, 這部是那種看完會讓人感到不舒服的片子, 並非我喜歡看的電影類型. Dench 飾演沉迷在自己單向情感的老巫婆般的女人, 用聽來事不關己平靜而低沉的嗓音娓娓道來對所有有關 Sheba 事物近乎著魔的感情, 甚至保存 Sheba 掉落的頭髮和她們共餐的收據以為紀念, 絲絲入扣令人不寒而慄. Blanchett 飾演沉醉在與少男戀情中的熟女時而散發魅力, 時而無助, 當發現 Barbara 竟然佈局了整個醜聞的被揭發時那種與氣憤與不齒, 演技與 Dench 不分軒輊.

 

推薦喜歡這兩個演員的人看這部片, 不過最好在戲後喝上一大杯熱巧克力加上一大塊巧克力蛋糕舒緩一下情緒.

 


2007年06月01日

LOO

medium_78b8_1_sbl.2.JPG

俗話說人有三急, google 到 "三急" 的兩種解釋, 一是內急 性急 (入洞房) 心急 (在產房外等候老婆生產), 一是單純指 "內急" 的尿急屎急屁急, 但不管怎樣, 說到三急的時候多半是指內急. 這是每人每天生活都必須面對的問題.

 

搬到香港後, 很自然把香港生活種種和新加坡做比較, 各有好壞, 但講到解決內急問題, 香港似乎不若在新加坡方便.

 

新加坡大大小小購物中心就不用說了, 甚至 3C 專賣商場, 不論新舊, 有建築物就有洗手間, 位置標示清楚, 隨時有人打掃, 乾淨又方便, 我還記得是 Great World City 吧, 每個樓層的洗手間還有不同主題哩, 威尼斯, 美國西部牛仔風等, 在廁所裡拍的照搞不好人家還以為你真到了那個景點. 室外露天的 hawker center 也多半設有收費洗手間, 應該乾淨才是. 此外, 市中心遍佈五星級酒店, 使用酒店大堂洗手間不只解決需要還是一種享受, 花香, 音樂, 有些酒店還提供護手乳液供客人使用.

 

除了在一些超大型或超高級購物中心如廁不成問題, 在香港逛街時常覺得找不到洗手間. 灣仔碼頭對面的鷹君中心, 樓下設有數間咖啡店及快餐店, 樓上也有好幾家餐廳, 不過我樓上樓下跑了幾趟就是找不到廁所, 遊客集中的銅鑼灣, 中環好些商場也是; 正確說來, 不是沒有廁所, 而是當你捧著快漲破的肚皮急著衝向 "小人" 的標誌, shoot, 十之八九門是鎖著的, 門上一個牌子 "tenants only", 讓人氣結. 這裡星級酒店雖多, 但是洗手間通常不在大堂, 無法像在新加坡一樣大搖大擺走進酒店, 安靜迅速地找到目標完成使命然後優雅地離開. 真不禁覺得香港怎麼那麼沒人性. 我又懷念起新加坡來...

 

可能像我家老爺說的, 因為我的 "龜毛", 很多對其他人不是問題的事對我而言卻變成問題, 即使內急, 還是要挑乾淨的廁所才上得出來. 其實我也沒有那麼嬌貴啦, 幾年前去黃山, 巴士從杭州開出幾小時後在加油站休息, 車一停我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衝向女廁, 其實還挺乾淨的, 不過, 地上兩個坑又沒隔間又沒門的, 等我就定位一轉身, 傻眼, 眼前已是一排人龍, 真是尷尬, 我哀求站在我正前方一米遠的第一個女士請她站遠一點, 她充耳不聞紋風不動, 還好當時我留長髮, 只好把長髮遮住臉, 趕緊完成任務逃離現場, 唉, 看到其他地方就算了, 反正大家都長得差不多, 不要看到臉就好了. 這是在眾目睽睽之下解手一輩子難忘的經驗.  

 

 

 

 

14:15 發表於 東方之珠 | 永久網址 |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