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

By continuing your visit to this site, you accept the use of cookies. These ensure the smooth running of our services. Learn more.

2011年09月12日

中秋雜感

不知有多少人跟我有相同的疑問,中秋節何時變成烤肉節的?

好像也就是這十年間吧,當初是怎麼流行起來現在已不可考,也許是賣烤肉醬料的公司或是大賣場某年突發奇想做為促銷的口號,沒想到竟然創造風潮歷久不衰,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全市封街烤肉這種陣仗都出來了,真驚人。

 

春節,端午,中秋,每年就隨著這冬春,夏季,秋季的三個大節交互更替,一年年很快就過去。香港人對過這三節的傳統的重視更為明顯,每年春節才吃完盆菜,不論電視或平面廣告就開始推銷粽子,粽子剛下肚沒幾天,兔子跟月餅就現身了。

 

小時候中秋多半在院子裡過的。晚飯後,在院子擺上桌椅,大人泡杯茶,家人齊聚一堂分食月餅文旦,抬頭欣賞皎潔的明月,吹著徐徐的涼風,可說是一大享受。中秋賞月,賞月是重點,烤肉聚會,烤架是重點,什麼東西快熟了,小心不要烤焦了,快翻面,煙霧瀰漫,污染環境,誰還有心情抬起頭來看一下月亮呢?今天中秋,晚上八點我出門買咖啡豆,一出門便聞到隱隱碳烤的氣味,市區內馬路邊看到好幾攤,不知是住家還是晚下班的公司行號,就近在騎樓下擺桌和烤架生起火來,既不浪漫,也不衛生,真是難以理解為什麼烤肉變成中秋的同義詞。如果嫌乾賞月無聊,那麼香港人中秋提燈籠,點孔明燈 (放天燈) 的習俗,晚間出門賞月提燈照路,天燈和明月相輝映,比起油煙逼人垃圾滿地,畫面優美不少。

 

小時候社會多數家庭經濟小康,趁年節吃些特殊應景食品除了是習俗,也是一年一度的念想和期盼,一年難得吃好東西的時刻。中秋節來塊傳統棗泥,蓮容,豆沙月餅,簡簡單單實實在在,吃了才算過了中秋。我大概有二十多年不吃月餅了,一則是不在家鄉,不見得有機會取得月餅,再則,許多傳統食品就像節日本身一樣慢慢變了味。不記得什麼時候起,月餅開始講究皮薄餡多,從橫切面看來,內餡的厚度大概是皮的十幾倍。倒不是怕胖的問題,而是,餡那麼多,死甜,吃起來很嚇人的,為什麼要皮薄餡多?好吃的東西不就如漂亮的女人應該有完美比例嗎?海鮮飯不會有人因為蕃紅花香氣特殊而以放特多蕃紅花為賣點,胡椒餅如果放了超量胡椒應該也難以下嚥,皮薄餡多的月餅只讓我感覺膩口,嚐都不想嚐,賣點在哪?物超所值嗎? 現在的月餅花樣也多了,廣式之外,台式油酥皮如綠豆椪,加或不加滷肉的,加或不加鹹蛋黃的,蘇式的,或是用蛋黃酥等其他糕餅來代替。粽子也是,粽子的演進更甚於月餅,以健康為名變化米種也就罷了,內餡還加了鮑魚,排翅,鵝肝,牛排,松露創意競賽似乎有點走火入魔。

 

想吃個簡簡單單的皮餡完美比例的月餅在沒有煙燻的環境裡賞月,在這物質愈來愈豐富的年代,竟是不可得的奢求了。

The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