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

By continuing your visit to this site, you accept the use of cookies. These ensure the smooth running of our services. Learn more.

2010年01月20日

The Men Who Stare at Goats

goat.jpg前兩天去看 “The Men Who Stare at Goats” 台譯 “超異能部隊” (這譯名實在挺不吸引人) 港譯 “密探睥死羊”. 一部超無厘頭的電影. 想看一則因為片名有趣, 再者, 同名小說的封面, 也就是電影海報, 由近到遠排列本片 “五大” 主角的側臉, 依序為喬治克隆尼 George Clooney, 傑夫布理吉 Jeff Bridges, 伊旺麥奎格 Ewan McGregor, 凱文史貝西 Kevin Spacey, 以及 “羊伯” Goat. 光看這卡司就夠吸引人的了.

如果期待整片高潮迭起笑聲不斷或像影片介紹所寫 “爆笑, 刺激” 可能要失望, 坐在我們旁邊的老先生大概演到一半時便尿遁再也沒回來, 我是一直看手錶想知道到底還有多久才結束, 而老爺打哈欠大聲到我都覺得不好意思, 片終出場後, 被老爺痛削浪費錢… 說實在也沒那麼難看, 不過這算是超黑色幽默, 要慧眼獨具才能欣賞.

飾演記者鮑伯的 Ewan McGregor 因為要向落跑老婆證明他可以成就大事跑到中東戰地去挖新聞, 巧遇他以前採訪人物曾經提到的某位神秘人士 – 由 George Clooney 所飾演美軍 80 年代成軍首支特異功能特種部隊 “新地球軍團” 的菁英份子琳卡西迪. 這個所謂 “新地球軍團” 專門訓練有特異功能, 如武僧般有強大心靈攻擊力量的戰士, 企圖以讀心術, 思想干擾術, 穿牆術和預知未來等超能力的戰技要徹底改寫世界的戰略兵法 (聽起來就很扯吧). 鮑伯硬纏著卡西迪要跟他深入中東, 對於卡西迪所講述種種不可思議的事情似乎半信半疑, 也暗自認為卡西迪是個瘋子, 但已誤上賊船, 只得展開一段驚險的旅程, 在旅程中, 他慢慢相信琳卡西迪所說他們與眾不同, 說他們是 “絕地” 武士, 說鮑伯血液中與生俱來的 “絕地” 在冥冥之中讓他們相識, 把他引進這個新地球軍團, 最後, 鮑伯受軍團信念感召, 強烈相信自己能穿牆, 所以也真的穿過去了.

雖說小說是改編於真人真事, 究竟有沒有這個軍團或那些士兵有沒有特異功能都不重要. 影片諷刺戰爭的愚蠢 (例如新地球軍團面臨解散命運時上校們一段類似繞口令的超白目對話), 諷刺過度迷信 “無形力量” 的團體個人 (銳利可以打散雲層或讓敵人屈服的眼神其實看起來只是很可笑而已), 也諷刺過度相信自己能力, 卻無法看清事實的人 (相信有穿牆特異功能的上校一頭撞牆撞得臉都快平了). 影片的笑點不用那種誇張的動作舉止來表現, 而低調的, 幾位型男用嚴肅到不行的表情說一些無厘頭到不行的對白或是做可笑的動作, 煞有介事的模樣比事件本身更好笑. 這戲的終極幽默應該在借用星際大戰 “絕地” 的角色, 這裡由 Clooney 擔綱, 配上原本就在星戰前傳中飾演絕地武士 Obi-Wan Kenobi 的 Ewan McGregor, 另一部戲裡絕地本尊跑到這部戲搖身一變成為路克˙天行者來學習絕地的精神與力量, 麥奎格絕對是不二人選. 當然啦, 要了解這種背景的人或是星戰迷才可以體會.

我對 Ewan McGregor 開始比較有特殊的好感跟電影無關, (雖然星際大戰三集我都看過數遍, 但是真歹勢, 前傳我卻一部也沒看過) 而是前年看他為國家地理頻道拍攝, 協助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宣傳的紀錄片 “Long Way Down” – “長路迢迢”, 他和好友 Boorman 騎 BMW 重型機車縱走非洲大陸長達 85 天之久, 目的在喚起世人對非洲貧困地區孤兒, 地雷, 兒童醫療等問題的關注. 那部紀錄片展示 McGregor “平民”, 普通人而非明星的一面, 給人印象滿好的.

George Clooney 以帥氣的外型從急診室 “ER” 一躍而上大螢幕, 演而優則導則製作在近幾年屢創佳績, 像是 “Syriana”,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像這樣無厘頭搞笑的角色除了 “睥死羊” 之外, 我看過記得的還有 2008 年的 “Burn After Reading” – “閱後即焚”, 同樣也是超無厘頭, 一群美國最高情治單位的精英, 為了爭奪一張遺失的前中情局資料分析員所寫回憶錄初稿的光碟, 糾結了兩對與情治單位有關的貌合神離的夫妻, 猛上網釣男人迫切想整形卻沒錢的健身房女員工, 心地貪婪卻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健身教練, 看似軟弱無能卻是深情款款暗戀女員工的老闆全捲進錯綜複雜搶奪光碟的故事, 無事化小, 小事化大, 莫名其妙搞死了好幾個人. 當時就看到帥哥飾演多元化角色的成功, 在這部 “密探睥死羊” 裡再度展現冷面笑匠不一般的功力.

其他演技派型男如 Bridges 和 Spacey, 雖然發揮空間不大, 喜歡這兩人的觀眾可以欣賞到他們與以往大不同角色的演技. 而羊伯 — 一隻如假包換鷹鉤鼻, 長耳朵, 又面帶一副 “看三小” 眼神的努比亞山羊, 僅出現數秒卻帶來很大的張力.


2010年01月19日

吃牛肉救地球

bf.jpg最近幾年全球開始特別關注環保問題, 不只是垃圾分類循環再利用, 節能減碳, 碳足跡, 碳交易… 新的概念不斷被提出, 就想引起世人更多的關切, 要大家由自身做起, 拯救我們生存的空間.

 

不久前有人呼籲要大家改成吃素, 因為飼養食用牲畜排放的溫室氣體是加劇全球暖化的元兇之一. 根據一份 2006 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報告, 牲畜飼養佔人為排放溫室氣體的 18%. 所有食用牲畜當中又以飼養牛隻產生溫室氣體最多, 產出一公斤的牛肉會製造出 13 到 30 公斤的二氧化碳. 牛一下成為暖化的罪魁禍首之一. 不僅餵食消耗大量能源, 就連排放出的甲烷 (增溫效應為二氧化碳的 23 倍) 也比飼養其他牲畜要多得多. 開始只有一些素食主義者以此宣導素食的好處, 但慢慢有其他環保人士採用這些報告數據大力鼓吹素食拯救地球的概念.

 

最新一期的 TIME 上卻有一篇文章, 斗大標題寫道 “Save the Planet: Eat More Beef”* – 要拯救地球? 多吃牛肉就對了. 要注意的是, “Beef” 這個字眼加了一個綠星星, 註腳解釋是要自然放牧的牛隻才算數.

 

這可不是任何阿貓阿狗的論點, 而是由美國備受尊崇的有機農業專家 Eliot Coleman 及其夫人 – 華盛頓郵報園藝專欄作家 Barbara Damrosch 所提出. 這位 Coleman 先生以致力發展寒冬種植技術聞名, 在他位於緬因州的四季農場 (Four Season Farm) 裡, 即使嚴寒, 也可以在毫不或極少使用暖氣的狀況下生產蔬菜作物. 由這兩人提出這樣看似與眾背道而馳的論點的確令人驚訝, 同時似乎也提高這樣論點的可信度.

 

麻州的一位牧場主人 Ridge Shinn 完全同意並支持這樣的說法. 理由是, 根據他本身的實踐經驗, 自然放牧, 讓牛隻在牧場上分區輪流吃草, 吃草一則刺激草的再生, 草只需要陽光和牛糞就可以長得很好, 不需要額外成本, 同時間, 牛隻在草原上行走, 有助於將糞便及其他腐敗的有機物踐踏進泥土裡, 不僅讓泥土變成營養豐富的腐質土壤, 泥土也因為草根保持水分和微生物而更健康, 健康的土壤則可以將二氧化碳保存在地底, 不散發到大氣層當中. 如此一來, 既節省了傳統飼養方式需要大量飼料殺蟲劑以及運輸飼料殺蟲劑的費用, 也不須要砍伐樹林開闢成農地用以栽種做成飼料所需要的農作物, 因為即使在無法生長農作物貧瘠的土地上, 草還是能生長得很茂盛. 雖說吃草的牛隻會排放更多的甲烷, 但自然放牧牛隻的過程整體來說會排放較少的溫室氣體. 如果大量推廣自然放牧, 在各種條件配合的情況下, 未來二十年內可望有效增加現有農地草地荒地土壤碳含量 2% 左右, 而根據某些理論, 只要提高 1% 土壤碳含量就可平衡溫室氣體效應. 所以這種理論支持者著眼更長遠的角度而鼓吹多吃自然放牧牛肉.

 

不僅對環境有利, 自然放牧的牛肉含有更少飽和脂肪酸卻有更多類似在鮭魚身上有益心臟健康的 Omega-3s 脂肪酸. 但是由於自然放牧牛隻需時兩到三年才能宰殺產肉, 遠比在飼養場 14 個月就能長大成牛的成本要高得多, 之前提到 Mr. Shinn 牧場的牛所絞成的絞肉, 零售市場上一公斤要賣到 14 美元 (比一般絞肉貴兩三倍). 這些人認為以素食拯救地球的說法荒謬, 因為素食者食用的豆腐, 可能使用原產於巴西的黃豆製造出來, 這樣的過程可遠比自然放牧牛隻排放的溫室氣體要多得多了.

 

如果價格合理, 我想牛肉的消費者大概很樂意改吃自然放牧的牛肉. 但暖化問題成因複雜, 真能單純靠改吃素或多吃自然放牧禽畜就能輕易解決那就太美好了.

 

*原文參考 TIME Issue 03, Jan. 25, 2010, p.32 “Save the Planet: Eat More Beef*” by Lisa Abend

 

2010年01月11日

中菜命名

Food.jpg前幾天在台灣看報紙寫道, 網路流傳一篇文章說去西餐廳用餐看到外國菜名通常落落長, 比如說, 酸豆奶油燻鮭魚細麵, 羅勒風味海瓜子蛤蜊義大利寬麵, 有些好像是中菜煮法, 但只要取了繁複的菜名, 價格便可翻幾翻. 該作者提起中菜名西化的討論, 提供有心開餐廳人士參考, 建議把傳統小吃改成類似的命名法, 這樣小吃看來更高貴, 也許會更受外國人歡迎? 例如:

陽春麵 => 中式燉肉末佐青蔥蔬菜細麵
臭豆腐 => 油炸發酵豆腐佐醃漬生菜
滷蛋 => 茴香豆蔻甘草百里香風味白蛋 (我覺得 “醬油蛋” 比較好, 對很多老外而言, 醬油是最中式的調味料之一)
蚵仔麵線 => 精燉牡礪台式細麵佐日式柴魚高湯
肉包 => 中式精緻麵皮佐清蒸鮮肉
蔥油餅 => 油香煎餅佐嫩綠青蔥


我想這樣的命名非常適用於小吃的譯法, 改名可能讓本地食客一頭霧水. “陽春” 表明什麼配料都沒有的概念, 任何會中文的人一看就懂, 最原本的陽春麵可真是清湯掛麵, 這些蔥末啊肉燥啊都是後來才加的. 不過給老外看的菜單上若寫 “Yang Chun Noodle”, “Lu Dan”, “Cho Tofu”, 可能沒有老外敢點, 許多對中華飲食文化不了解的老外還老覺得中國人都愛吃貓吃狗. 在大陸比較常見這種 “音譯” 的翻譯原則, 這讓我十分佩服中國人藉機推廣中文的用心, 城市交界處或商場入口的招牌可能不說 “Welcome to x (城市)” “Welcome to y Department Store”, 而直接說 “x Huanying Ning”, “y Shangchang Huanying Ning” x 城或 y 商場歡迎您, 或是 “Huanying Guanglin x” , “Huanying Guanglin y Shangchang”, 歡迎光臨 x 城或 y 商場, 讓你老外看多了就知道 huanying = welcome, shangchang = department store 或是 mall.

西菜名稱雖長, 說穿也不過就是把食材標示出來, 一目瞭然, 望名生義, 像: 培根鮭魚捲佐紅酒牛油醬, 番薯藍紋乾酪韭蔥派, 一看便知會吃到的菜主要食材或味道為何. 喜歡烹飪的人, 可能看到名字就大概能猜出做法. 小吃保留原名但譯名按此原則翻譯那是再好不過了, 要我們點一碗 精 燉 牡 礪 台 式 細 麵 佐 日 式 柴 魚 高 湯, 等唸出全名大概已經餓昏倒在店門口了, 老外看到 “Ke Zei Mian Xian” 不一定敢吃, 不過如果知道這是 “Taiwan Style Angel-hair Pasta with Oyster in Japanese Bonito Flavoured Soup” 可能賣點比較好.

比起多數一定要知道內容是什麼才敢吃的老外, 中國人在吃方面, 就更具想像力也更勇敢得多了, 有時光看菜名可能不知道內容究竟是什麼. 中菜命名主要根據食材, 味道, 形狀, 顏色, 時令, 烹調方式, 地方, 較抽象的還會參考人物, 典故, 比喻, 寄意等.

許多中菜也像西菜根據食材直觀命名方式, “番茄炒蛋”, “青椒土豆絲”, “蒜茸菠菜”, 清清楚楚, 點這種菜最安全, 不必擔心菜上桌卻不敢吃. 根據味道命名的像 “怪味雞”, “甜酸肉”, “蒜香骨”; 以形狀命名例如 “菊花酥” (做成菊花形狀的棗泥甜餅), “干貝繡球” (肉丸子外裹切成細絲的食材, 干貝繡球是外裹蒸過撕成絲的干貝, 也可以外裹蛋皮絲, 成本較低廉, 顏色更鮮豔); 至於顏色, 比如 “白雪紅梅”, “翠綠白玉”, 一眼望去已在腦中形成一幅賞心悅目的圖畫, 還沒吃到嘴就令人感覺舒暢.

以烹飪法命名, 中菜烹飪方式千百種, 舉凡燒, 烤, 烘, 燻, 燙, 煮, 燉, 煨, 煎, 炸, 炒, 煸, 蒸, 燜, 爆, 燴… 但凡出現 “火”, “灬” 的中國字多跟烹飪有關, “族繁不及備載”, 菜名像是 “茶燻鴨”, “瓦罐煨湯”, “蒜茸開邊蒸”, “蝦子燴烏參”, 你不會想吃清爽的點到炸的, 想喝湯的點到乾的.

有些菜名 “虛實參半”, 讓人一眼參不透: “松鼠魚”, 在黃魚身上劃出十字紋炸過以後魚身鼓起形似松鼠尾巴, 而不是松鼠肉加魚去煮. “荔枝肉” 也是把豬肉厚片表面劃出十字紋, 用紅糟調味, 切成薄片小塊去炸過顏色形狀神似荔枝而得名, 跟水果荔枝沒有直接關係. “獅子頭” 更不是使用獅子肉, 而是因為 “大肉丸子” 圓潤飽滿狀似雄獅頭而更名, 讓這道菜更顯富貴吉祥.

有些菜名出現人名地名, 說明該菜出處或淵源, 比如說, 東坡肉, 北京烤鴨, 左宗棠雞等等. 北京的烤鴨世界聞名, “東坡肉” 相傳是蘇東坡在杭州刺史任內, 用心治理西湖, 杭州四周莊稼大豐收, 百姓感懷所以抬豬擔酒給他拜年, 因為收到豬肉很多, 便命人把豬肉切成方正塊狀, 燒得紅紅的, 分送治理西湖民工家庭, 大家高興之餘, 誇讚其為賢明的父母官, 稱他送來的豬肉為 “東坡肉”. 而 “左宗棠雞” 淵源說法各異, 有的說因為左宗棠每次打勝仗回家必定請夫人烹調這道他愛吃的香辣雞丁來犒賞將士得名, 也有的說是民初譚氏所創, 紀念左宗棠戰功彪炳而取名, 另外比較多的說法是彭園餐廳創辦人彭長貴因為一晚蔣經國甚晚來用餐, 餐廳其實準備打烊, 高檔食材多半用罄, 剩雞腿堪用, 其臨時創作, 並託左宗棠之名加持這道菜, 從此變成彭園招牌菜不說, 後來彭長貴到美國開餐廳, 這道菜極受當時國務卿季辛吉欣賞, 也因此美國中餐館多半都有這道 “General Tso’s Chicken”, 只不過可能中菜西化, 口味隨各餐廳廚子老闆個人喜好做了調整, 不見得能吃到始創的原味.

抽象命名法那可就真是天馬行空, 年節菜單上多見 “富貴吉祥”, “發財就手”, “花團錦簇” 之類的, 結婚喜宴菜名像是 “琴瑟和鳴”, “魚水相依”, “早生貴子” 什麼的, 食材內容無所謂, 名字討喜最重要. 有人收集各地令人抓狂的中菜名, 像是 “母子相會” – 黃豆拌豆芽, “絶代雙嬌” – 青椒炒紅椒, “一國兩制” – 煮花生配炸花生, “悄悄話” -- 豬舌拌豬耳, 這種菜名故弄玄虛, 可能令人失望居多. 就像 “青龍臥雪” 據說是一盤白糖上面擺著根黃瓜, “猛龍過海” 是清湯上漂著一根蔥, 而 “心痛的感覺” 則是一杯 50 大元的白開水! 這些應該是好事者為博君一笑而虛構的, 哪個餐館老闆真敢供應 “心痛的感覺” 可能會嚐到 “被扁的感覺” 早就關門大吉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