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

By continuing your visit to this site, you accept the use of cookies. These ensure the smooth running of our services. Learn more.

2008年01月15日

你丟我不撿

看到上星期六新加坡海峽時報有一整版關於市民愛亂丟垃圾的報導. 乍看之下頗感奇怪. 到過新加坡的人應該都會對該市的乾淨清潔印象深刻.


上週是我們去年三月搬到香港後第四次回新加坡, 不光是住在那裡一年半, 每次回新加坡,城市 “乾淨” 的感覺一直令人覺得很舒服和佩服, 人家新加坡就是有辦法弄得這麼乾淨.


香港和新加坡因為地小人稠, 因為同樣中西文化兼具, 因為同為亞洲交通轉運樞紐, 常被拿來做比較. 有一點香港是絕對比不上新加坡的 – 市區樹木的數量. 香港山地多, 市區人口建物稠密的程度令人喘不過氣, 旺角每平方公里十三萬人的密度世界之冠, 綠地是負擔不起的奢侈品. 而新加坡應該只有中心商業區少見到綠色, 其他大街小巷多植有樹木, 遊人如織的烏節路兩旁五六層樓高的大樹將城市裝點得熱情起來, 空氣也得以淨化.


報導說新加坡愛亂丟垃圾的人增加了. 國家環境局在 2007 年統計有 21269件亂丟垃圾被紀錄的案件, 是 2006 年的三倍 (7027 件), 2005 的六倍 (3819 件). 除了各色各樣你可以想得到的東西, 衣服床墊舊書廚餘還有用過的衛生棉跟保險套, 丟得最多的是煙蒂, 幾乎佔所有垃圾的三分之一, 去年國家環境局一項調查顯示, 受訪的三千多人中一半習慣亂丟垃圾, 據統計這些人多半是三十歲以下教育程度不高的男性煙民. 另外, 家有女傭的生活型態讓年輕一輩覺得亂丟垃圾無關緊要, 反正有清潔工會清掃, 令人較為憂心.


一個地方要乾淨除了主動不製造髒亂還要被動的維持. 新加坡人說新加坡是個 “被打掃乾淨的”, 而不是 “乾淨的” 國家 (cleaned vs. clean). 一千兩百個清潔工負責全國 7000 公里道路和 4500 公里人行道的清潔, 總年薪三千四百萬新幣. 其他有一些被抓到亂丟垃圾被而處罰服清潔勞役的市民 (除了罰款可選擇服勞役), corrective work order – CWO, 負責其他公共區域如公園的清潔.


CWO 自 1992 年實施以來共有將近 4800 位市民因為被逮到亂丟垃圾而被處罰義務清潔勞動. 最初只是針對累犯, 開始實行頭幾年, 亂丟垃圾的人數確實急遽下降, 累犯更是少之又少. 近幾年來, 如果隨意丟棄大型垃圾, 即使初犯, 被抓到也須服清潔勞役. 去年共 533 人, 比 2006 年的 122 人多了四倍多. 這些市民服勞役時穿著顏色鮮豔的背心, 很容易辨識, 有時這些人會被拍照登在報上因而成為眾人的笑柄, 所以為保護他們, 他們在服勞役時, 法律准許他們戴面具或以塑膠袋將臉孔遮住以免被認出. (還是很有人性的!) 後來這種方式受到爭議, 因為有報導指出有些想加入幫派的青少年故意丟垃圾被抓去服勞役來滿足入幫派的要求, 或是這種公開羞辱的處分不是很正面.


即使對初犯的罰款從 1965 年 25新幣增加到現在的 200 新幣, 丟垃圾人數仍然明顯上升. 報導說不知是否應該實行更嚴峻的處分來遏制惡化. 有建議加裝閉路電視監控社區, 有建議居民舉發, 也有建議應該列出累犯黑名單, 讓這些累犯在求公職或申請學校時受到 “特別關注” 來嚇阻亂丟垃圾的行為.


愛乾淨這種特性不知是與生俱來的還是後天教育的. 十二月底回响水看公婆, 走在路上不論大人小孩都可能把手邊正在吃的零嘴包裝極為順手就往地上一丟了事, 有次還看到有個二十出頭的小姐, 從路旁店舖走出來把她吃過的速食碗麵連湯帶水加筷子扔到大馬路的中央, 令我咋舌. 北京上海好些, 多半有清潔工維持市容.


城市整潔乾淨絕對是該國人民是否真正進化到文明生活的一項指標. 即使法律嚴格如新加坡, 亂丟垃圾還會是個問題. 報導贊成用更嚴厲的處罰來規範市民的行為直到市民習慣不亂丟垃圾為止. 其實我想很多其他國家也可効法, 法律的規範和嚴格的執法應該是對抗人的劣根性比較有效的方法.

16:54 發表於 人在獅城 | 永久網址 | 留言 (2)

留言

Singapore is still a FINE country. BTW, there are 2 things you can't do in Sg. It's called "This cannot and that cannot" :)

發表人: 老杨 | 2008年01月16日

but as long as cannot does the country good, why can not... ;)

發表人: Globe Trotter on 老楊 | 2008年01月16日

The comments are closed.